劇場
編者:梵谷
何應豐追求的「完全劇場」,是在根本地要求每一個參與的人在創造及表演的一刻完全投入,完全地以那個人那一刻專注於他自己的同時又專注於由他展開的空間裏影響他行止的每個其他人其他事其他物件的每一個存在的現象...
作者:何應豐|編者:何應豐
幾年前,何應豐開始大量進行文字創作,形式是在劇場創作的一段時間內,瘋狂地寫日記,把創作期所思所感所聞所睹全寫下來,寫劇場寫藝術寫社會寫人生寫生活,呈現的不僅是創作的結果,也不是創作的過程,而是創作的...
編者:譚美卿
看榮念曾的作品,很久之前已有一種體會,總覺得真正的演出並不是在舞台上發生,而是在場刊中,在劇場外,在難以即時看到的某處。整個香港文化環境便是進念的大舞台,這種想法今天已差不多是共識了。在冷靜的幕升幕...
編者:梁慧玲、鬈毛妃
從莫昭如2004年關於長毛與哲古華拉的創作,探討藝術於推動社會改革、人民教育的角色,探究藝術美學的多元性,以及社會現況與創作的關係;從而與讀者一起反思藝術工作者/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抑或是社會一直對...
編者:陳國慧、小西
研究鄧樹榮並把研究的成果編彙成書,是一項既艱辛又令人愉快的工程。本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結合了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演出觀賞以及文獻爬梳等多方面進路,希望研究不單從作品的面貌,也從藝術生產的角度,入乎其...
作者:何應豐|編者:何應豐
「無過虫」系列叢書 中國古代優人有所謂「無過虫」,仗義論政、打諢取笑、冷嘲熱諷,而權貴不能將之入罪。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直言世態之作固而然之,就是最個人化的作品,表達的也是個人處身世情中所思所感;而在...
作者:何應豐|編者:何應豐
「無過虫」系列叢書 中國古代優人有所謂「無過虫」,仗義論政、打諢取笑、冷嘲熱諷,而權貴不能將之入罪。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直言世態之作固而然之,就是最個人化的作品,表達的也是個人處身世情中所思所感;而...
編者:小西
1998至1999年間,本會發起了一連十二次的圓桌座談會,邀請了多位具代表性的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參與討論,而討論範圍由「劇藝」到「藝術體制」,全為戲劇圈內人關心的課題。此書沿用「對話」方式,讓讀者得...
作者:羅卡、鄺耀輝、法蘭賓
本書紀述自殖民地最初期至香港淪陷前後的戲劇活動,平行比較粵劇與話劇的發展,並旁及其他演藝活動如電影、雜技表演、唱女伶等,及這些活動的相互關係,是對早期香港演劇發展史的初步研究;並附有多量原始資料與來...
編者:楊慧儀、盧偉力
歐洲劇作家作品流傳到亞洲而成為現象的,繼莎士比亞和易卜生後,最明顯的可算是布萊希特(1898-1956)了。但當劇目被改編時,不免已滲入接收時代的社會、經濟或政治因素,因而產生新作品與新時代的互動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