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所有年份
2003年4月13日
從2000度開始,劇評人座談會形式改為每半年舉行一次,目的是趁眾劇評人對剛上演的劇場作品還「劇猶在目」的時候,作出討論。經過兩年的運作,從今年起將嘗試改為每季一次,讓各劇評人能聚首一堂討論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本地上演之劇目,並對本地劇壇不同現況作出檢視,分析香港劇場發展,並藉此激發不同新觀點,開拓劇壇新路向。
2003年4月13日
從2000度開始,劇評人座談會形式改為每半年舉行一次,目的是趁眾劇評人對剛上演的劇場作品還「劇猶在目」的時候,作出討論。經過兩年的運作,從今年起將嘗試改為每季一次,讓各劇評人能聚首一堂討論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本地上演之劇目,並對本地劇壇不同現況作出檢視,分析香港劇場發展,並藉此激發不同新觀點,開拓劇壇新路向。
2003年4月12日
藝評是藝術作品的再創造,本身也是一種文字創作。一篇「好」的藝評文章除了要以批判的思考閱讀藝術作品或現象外,當中還需要其中什麼文字技巧?藝評寫作還有甚麼有待發展和開拓的空間?是次研討會將集合報界、文學界及戲劇界的資深文字工作者和評論人,分享寫作技巧之種種,探討將藝術評論與其他文類結合之可能。
2003年3月2日 - 30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聯合舉辦一連串的研討會,讓公眾隨著IATC十年來走過的足跡,對本地的表演藝術和藝評有深入一層的認識。首次研討會探討香港電影與舞台演技的關係,有演藝界名人出席討論,接續的研討會亦相當精采,不容錯過。
2003年3月1日 - 30日
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之香港劇本叢書,自1997年至今,已經出版了四輯,現正公開徵集第五輯劇本。
2003年3月1日
一九七三年,香港舉辦了第一屆的香港藝術節,藝術節的使命是提供具國際水平的藝術節目,以推動本地藝術。三十年來,在音樂節目方面,曾參與演出的知名藝人及藝團無數。回顧過往三十年音樂節目之種種,我們要問:藝術節對提昇香港音樂聽眾欣賞要求和視野方面發揮多大效用?
2002年5月27日 - 6月2日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將於2002年5月27至6月2日期間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青年藝評人研討工作坊」。工作坊將分為法語組及英語組,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評論專家主持,並邀請20位來自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成員國家的年青藝評人,一起透過觀賞演出、工作坊討論、撰寫評論文章等研討與劇場評論有關的議題。
2002年5月20日
由賴聲川博士編劇及執導,共十二幕九十五場的《如夢之夢》在環形劇場內不同角落空間展開,它不僅利用劇場的特殊元素完成,還融合、儀式、音樂、說故事等表演方式。主要角色均由兩位演員扮演,觀眾坐在演出空間的中央,各個演員在舞台川流不息,圍繞著對生命的追尋、死亡,及人生帶來的重覆生命模式等嚴肅主題,展開一場又一場的人生戲劇。
2002年5月19日
從去年度開始,劇評人座談會形式改為每半年舉行一次,目的是趁大家對剛上演的劇場作品還「劇猶在目」的時候,作出討論。是次座談會將重點討論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本地上演之劇目,並對本地劇壇不同現象作出檢視和討論,藉此激發新觀點,開拓劇壇新路向。
2002年5月11日
成立了十五年的香港展能藝術會歷來都是兩條腿走路:既著意推動藝術在殘疾人士中的普及,同時又會與一些表現出色和備具潛質的展能藝術家結成伙伴關係,協助他們成為更超卓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