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所有年份
2003年3月2日 - 30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聯合舉辦一連串的研討會,讓公眾隨著IATC十年來走過的足跡,對本地的表演藝術和藝評有深入一層的認識。首次研討會探討香港電影與舞台演技的關係,有演藝界名人出席討論,接續的研討會亦相當精采,不容錯過。
2003年3月1日 - 30日
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之香港劇本叢書,自1997年至今,已經出版了四輯,現正公開徵集第五輯劇本。
2003年3月1日
一九七三年,香港舉辦了第一屆的香港藝術節,藝術節的使命是提供具國際水平的藝術節目,以推動本地藝術。三十年來,在音樂節目方面,曾參與演出的知名藝人及藝團無數。回顧過往三十年音樂節目之種種,我們要問:藝術節對提昇香港音樂聽眾欣賞要求和視野方面發揮多大效用?
2002年5月27日 - 6月2日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將於2002年5月27至6月2日期間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青年藝評人研討工作坊」。工作坊將分為法語組及英語組,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評論專家主持,並邀請20位來自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成員國家的年青藝評人,一起透過觀賞演出、工作坊討論、撰寫評論文章等研討與劇場評論有關的議題。
2002年5月20日
由賴聲川博士編劇及執導,共十二幕九十五場的《如夢之夢》在環形劇場內不同角落空間展開,它不僅利用劇場的特殊元素完成,還融合、儀式、音樂、說故事等表演方式。主要角色均由兩位演員扮演,觀眾坐在演出空間的中央,各個演員在舞台川流不息,圍繞著對生命的追尋、死亡,及人生帶來的重覆生命模式等嚴肅主題,展開一場又一場的人生戲劇。
2002年5月19日
從去年度開始,劇評人座談會形式改為每半年舉行一次,目的是趁大家對剛上演的劇場作品還「劇猶在目」的時候,作出討論。是次座談會將重點討論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本地上演之劇目,並對本地劇壇不同現象作出檢視和討論,藉此激發新觀點,開拓劇壇新路向。
2002年5月11日
成立了十五年的香港展能藝術會歷來都是兩條腿走路:既著意推動藝術在殘疾人士中的普及,同時又會與一些表現出色和備具潛質的展能藝術家結成伙伴關係,協助他們成為更超卓的藝術家。
2002年5月7日 - 6月11日
資深樂評人周凡夫先生將為最新樂評工作坊擔任導師,帶領學員初探音樂評論領域。學員將透過觀賞演出、課堂討論及寫作練習,認識基本音樂理論、賞析方法及評論實踐。工作坊將重點討論當代音樂作品,深入淺出從賞析角度,啟發學員思考,結集觀感撰寫音樂評論文章。本會將為學員上載評論文章於本會網頁。
2002年4月28日
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散文等)往往成為舞台演出的創作素材,以往從文學作品轉化成的舞台演出,如音樂劇《邊城》、芭蕾舞劇《木蘭》、現代舞《九歌》、形體劇場《墮落鳥》、多媒體演出《村上春樹的井底異象》、雙語劇場《闖進一棵橡樹的年輪》……等,均是抽取了文學作品中的精粹,轉化成另一形式呈現於舞台上。文學作品不僅提供無限靈感泉源予藝術家創作和演繹不同風格的題材,還有助藝術家組織舞台作品,增強演出的敘事結構。
2002年3月27日
弱能人士在不同藝術領域空間發揮了他們的豐富想像和創造力,他們的創作除提昇了市民大眾對他們的認知和了解,得到社會認同外,展能藝術還正面刺激了參與的藝術家,激發了他們對藝術意義的重新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