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藝術節節目《鐘聲與魔咒》(Bells & Spells)時,被一連串奇幻內容和圖片吸引,感其視覺之特別,想必是以嶄新的現代科技元素帶出迷離境界,加上由差利.卓別靈女兒維多利亞構思和導演,相信亦保留笑匠幽默中見人情味的特色。故棄以往追看歌劇,或古典音樂的心態,轉為一睹新科技「產品」。看了3月12日場次,感覺完全不是那回事,卻沒失望,反而被當中構想的場口一直引領著,雖沒甚故事卻想追看到底。整套節目沒引入超新科技,只是沿用一些古老技法去呈現各種古怪景象,且很多時「穿崩」卻賞心悅目。
說《鐘聲與魔咒》沒有故事也不盡然,主角(由維多利亞的女兒奧麗莉亞飾演)是一名有偷東西習慣的女人,她每到一處或看上某人身上的東西都會不自制地「取去」,物件(贓物)卻像有了生命要控制她,讓她遇上種種變化和奇遇,最後她只好物歸原主或棄掉不該擁有之物。
《鐘聲與魔咒》謝幕照
(由 香港藝術節 提供)
這作品不是教訓人不要做賊,而是編劇想探討死物是否也有生命。不過這也是副產品,節目旨在從馬戲表演的各種戲法中加入新思維,希望帶給人樂趣和新的觀賞體驗。從作品可看到自小在馬戲團長大的維多利亞和奧麗莉亞對馬戲的熱愛和認識,欲重新打造而非單單重現過去,這是節目能搬到大型劇院演出的重要元素。約1小時15分的節目一氣呵成,約由十個場口串連,糅合形體、魔術、偶戲、默劇、馬戲,還有多段舞蹈穿插其中。舞蹈既用作連貫或作間場,整體的配合和時間安排掌握得很好,尤其男舞者占米.馬天尼斯也兼演員,與女角的碰撞產生戲劇效果。
至於宣傳介紹的奇幻畫面,包括物件、或主角突然消失或隨時出現,都不是引入新科技,只靠一些舞台魔術,和特設道具的幫助,如女人坐到梳化上,轉了一圈就消失,其實是藏身於梳化的暗格內,或在旋轉玻璃門,一轉圈便不見人也只是走進中央的圓柱,甚至幾個玩變換身上衣服的場口,都是較簡單的戲法,坐在某些角度的觀眾不難見到「穿崩」。這不令人失望,因節目就是合家歡的體裁,筆者甚至在想,多次「穿崩」可能是故意,用意是更讓人發笑。
整個節目最出色的反而是場口的構思和設計,即怎樣玩比用甚麼手法去玩要更具創意。這方面維多利亞有著相當魅力和功力。如序或開始,左右兩扇門一進一出,前面有四張椅子,椅子前放有一張小枱,演者逐一進場,當椅子坐滿,自然就有鐘聲響起,坐在頭號椅子的人就要讓坐從二號門離開,之後又再從一號門進入,如此這般,速度亦愈來愈快,女主不捨還需捨,臨走偷去一小物,最後走入二號門離開就開始她的奇幻之旅。單是這個序,甚有差利默劇時代之風,「來客或乘客」的心態令人發笑,卻真實不過,是生活日常,你我都會遇過。
女主進入另一空間,認識了男子,二人共舞,再接入其家,女生展開其拿走別人東西的習慣後就離去,男人尋找她的過程像揭開一頁頁的魔法書,帶觀眾到另一場景。裝置道具都是由人現場即時擺設。維多利亞設計的場景並不魔幻,反而頗生活化,觀眾不會見到外太空或魔域,而是日常會接觸之場所,但簡約中見古典美。其中女主在展覧廳偷走小物件,畫作中人物便會自動走出來,都是由人扮演並在後面控制,手法簡單卻有趣。另外真人在平面戰場布幕中的不同位置伸出手或頭,甚至像騎在畫中的戰馬上,揮動手上兵刃,都配合得如動畫,生動活潑,更見巧思,是心思的成果。還有一排排的衣帽架,在一場如「Hide & Seek」的男女追逐下,男的把一個個衣帽架叠加,最後竟成了一隻木龍,女主坐到木龍背上開始駕駛它,木龍像活的行起來,也非依靠甚麼新科技,而是某些衣架腳下早裝了滑輪。
設計與心思的結合莫過女主在後台或衣帽間又偷了衣物,而那些衣帽組合起來卻像不同動物,像在控制女主,製造出奇異視覺景象。尾聲在一幅幅掛在半空的白布匹中,女主因取去一塊包在身上,跟著以不同披搭和內置小機關,變出不同形象,最後加上形體動作變成一隻爬行動物,靠著別出心裁的構思和特別道具帶來奇幻效果。這個心思遠比魔術表現的層次更吸引,都是古老卻聰頴的做法。
《鐘聲與魔咒》謝幕照
(由 香港藝術節 提供)
男女主角要不斷穿梭多個場口,展現各式動作,和即場施展戲法(儘管不算高級),其實也相當講求功夫,而在這之外,全個作品的形體、行為以至編排都從幽默出發,而非倚賴新科技帶來刺激或驚心的時刻,更為賞心悅目。
《鐘聲與魔咒》以傳統技巧展現超現實視覺,保留了早期馬戲的特色,就是由人出發,設計特別的道具和服裝,便可變出一場又一場魔法玩意。看這個節目,讓人感到沒有太先進的科技支撐下,超現實視覺觀感一樣吸引出色,表現了人類智慧所代表的一個輝煌時代:就是以人為本的古老傳統技法。當加上新思維和創意,配合適當的調整,依然光彩動人。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