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藝術節2023:開啓藝文觀賞的光譜
文︰梁妍 | 上載日期︰2023年11月14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央戲劇學院
地點︰靖江王府、廣西省立藝術館
日期︰28/10/2023 10:30am, 7: 00pm
城市︰桂林 »
藝術類別︰戲劇戲曲 »

以城市爲名的藝術節,通常會成爲城市的藝文圖標,向内向外展現城市在藝術文化層面的定位和品味、視野和網絡。我想,桂林藝術節或許可以為其市民、周邊居民乃至旅客開啓出五光十色的觀賞光譜,持續拓寬文化選擇和口味。我在本次藝術節觀看的兩個節目——《毛利歌舞》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後文簡稱《大膽媽媽》)正好提供一個討論的範例。

 

《毛利歌舞》屬於傳統的歌舞表演。如題目所示,是基於新西蘭毛利文化的民俗歌舞演出。場地是靖江王府景區的門外,這是一個開放流動的場地,觀眾可以自由出入。在演出開始之前,各個年齡組別的觀眾已經把演區圍得水泄不通,。演出以簡單的祭祀儀式開場,接著是幾首歌舞展演,外加一首他們現學的《茉莉花》,最後是表演者與現場觀眾互動,教他們用簡單道具(譬如矛和球)與動作來合舞。演出風格簡明易懂,現場氛圍非常快樂、充滿活力。人們不時拍照攝影,還有人拿起手機來直播給友人看,在吸引眼球和休閑娛樂的層面算是十分成功的。相比之下,《大膽媽媽》的場地選擇是傳統的,選擇了具有歷史印記的廣西省立藝術館演出。這劇觀眾需買票入場按位就坐,我觀看的場次亦是爆滿。但在表演形式上,對於這個經典的反戰劇本,導演趙淼選擇了並不容易理解的無語言、純肢體形式來演繹。

 

《毛利歌舞》現場氛圍良好

(照片由桂林藝術節 提供,攝影:桂林日報張苑)

 

這進而延伸到另一個層面的討論:通俗與門檻。這關乎一個藝術節怎樣理解觀眾,怎樣選擇節目。毫無疑問,《毛利歌舞》接近大眾娛樂,能讓不同年齡、藝術觀賞經驗深淺不同的觀眾也樂在其中。而《大膽媽媽》這樣的表演並非每個觀眾都能立即理解和欣賞。在我觀看的場次,在演出中間,有個觀眾直接喊出聲來:「這是甚麽意思?」,演出臨結束時他再度追問。老實説,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裏遭遇觀眾這麽直接的表達!實在很有意思。我認為這種觀眾的困惑和不解實際上是對這個作品的強烈回應。在現場也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們來看。我猜測或許是因爲海報和介紹的「誤會」。單看海報,也許潛在關注會以爲是闔家歡劇目。實際上,如果沒有一定的事前準備以及相關的觀賞經驗,觀眾要完全理解並欣賞、享受《大膽媽媽》的演出是不容易的。《大膽媽媽》完全沒有文本,也幾乎沒有交代人物和情節,採用了大量的象徵和隱喻,借助四色面具、搖鼓、旗幟等道具,以高度控制下的精確肢體表達來刻畫人物關係、展露凝練的情感,純粹而有力。

 

  

《大膽媽媽》採用了大量的象徵和隱喻,把中國傳統元素融入西方劇本

(照片由桂林藝術節 提供)

 

不過,可以想象的是,若在一個對於肢體劇場沒有充分認識的地方,門檻略高的形體作品也許會「嚇走」一部分的觀眾,起了反效果,那就很可惜。不過,謝幕時現場掌聲雷動,又再增加一重張力。我想,觀眾之中應該也有不少是戲劇工作者或學生,對於他們而言,這個演繹實際相當精妙、得宜、原始亦當代。他們以掌聲表達肯定和喜愛,對於那名困惑的觀眾我想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稍微撇開一句,若真要比較,《毛利歌舞》也是需要語境的——毛利文化與桂林有何關係?而《大膽媽媽》的面具受啓發於儺戲面具,其實是與桂林更親近的。

 

筆者希望,桂林藝術節甚至可以承擔起觀眾教育的角色——不僅是展演,甚至是培育。譬如《大膽媽媽》是否需要更多的導賞?在宣傳時更明確受眾?桂林藝術節希望為觀眾塑造怎樣的藝術體驗?如能平衡樂趣與啓發,那便更皆大歡喜了。

 

(此為〈【桂林藝術節.隨筆】開啓藝文觀賞的光譜〉延伸版)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生於中國廣東,曾於北京求學,現居香港。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哲學碩士學位。自二〇一二年開始寫作劇場評論,尤為關注小劇場作品及實驗創作。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目前從事編輯、研究、寫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