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一個未來「亞洲演藝之都」的微觀基礎與宏觀可能
文︰水晶 | 上載日期︰2018年10月8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網上圖片
地點︰上海、中國
藝術類別︰戲劇 »

2018年9月

不知是不是因為「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高端文旅互動模式一直在激勵著中國的一些一線城市,近30年來,中國所有的演藝領域考察和案例研究,言必稱「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但倫敦西區的成功,是建立在數百年文學、戲劇創作傳不知是不是因為「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高端文旅互動模式一直在激勵著中國的一些一線城市,近30年來,中國所有的演藝領域考察和案例研究,言必稱「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但倫敦西區的成功,是建立在數百年文學、戲劇創作傳統和觀演習慣基礎上的文化產業成果,音樂劇不過是遊客眼裡金字塔的塔尖,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莎士比亞劇場、英國國家劇院、新維克劇院和更小眾的戲劇演出場所,才是塔身。倫敦西區戲劇、音樂劇產業與影視、旅遊的深切互動,是這一模式不易複製的核心競爭力,在希斯路機場一下飛機,就滿眼撲來的音樂劇資料展架和地鐵裡遍佈的廣告,是這一深度融合的表徵;英國導演和演員們可舞台、可大小銀幕的靈活與實力,則是另一種水乳交融的共生機制。

 

因此,「倫敦西區」這種文旅互動的產業高度,決定了它並不能在一般的二線以及城市輕易複製,一是其發展時間線上所需的漫長歷程,與當下官員和政策的短週期決策模式不匹配;二是其所需要的文化、旅遊、經濟、人才等各項要素,也很難在一般城市裡形成互為支撐的交集。所以,儘管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中國城市曾經宣佈過要成為「亞洲演藝之都」或「戲劇第三極」之類的雄心,但真正能夠有實力攀上這一頂峰的,可能不過一二。

 

今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批,中國文化部與旅遊部正式合併,成為中國「文化與旅遊部」。這一合併,雖然是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但這一合併和新制,也標誌著建國以來被歸在宣傳口的大文化領域,第一次正式轉身,開始面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一更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開始與旅遊這樣的「小部大產業」攜手,以產業融合、產業聯動的方式,以適應全球產業競爭升級的新格局。

 

同樣在這一大的背景之下,上海市於今年6月,聯合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等11個委辦局,共出台了一份檔《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這份短短不到2000字的文件,乾貨頗多。核心目標直指「提升上海演藝產業發展能級,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主要手段則包括:鼓勵產業創新發展、優化產業載體佈局、做大做強產業主體、營造產業發展環境、構築演藝人才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六項。

 

仔細研究,你會在這些看似套話的小標題之下,發現一些非常新鮮而有活力的具體「抓手」,比如在「鼓勵產業創新發展」項下,你會發現有「支援打造上海優秀演藝作品的都市經典版、駐場版、巡演版」、「建設代表世界最新技術的下一代劇場及舞台,支持演藝創編、交互體驗、智慧演藝裝備、舞台燈光音響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擴大『藝術商圈』覆蓋範圍,引導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主題酒店飯店、體育設施等引入特色演藝資源」這樣具體而微、並且非常具有市場前瞻性的宏觀導向。

 

提出打造作品的「都市經典版、駐場版、巡演版」,是對倫敦西區音樂劇及戲劇類作品由倫敦向其他城市和國家文化輸出、產業輸出的簡潔描述;建設最新技術的下一代劇場及舞台和關注相關技術裝備生產,是明確要佔領與演藝產業息息相關的硬體與技術高地;擴大「藝術商圈」覆蓋範圍,則是將上海近三年來「文商旅」政策實踐成果進一步推廣——2016年,上海市黃浦區在市文廣局的支持下,將由「表演藝術新天地」而獲得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區,開展「藝蘊黃浦」專案:與商業樓宇合作,文廣局、區宣傳部和區域內商家各出三分之一,對表演藝術類作品進行聯合採購,將殿堂上的藝術請進尋常百姓生活中。這一經驗在2017年開始擴大至全市,形成了「藝術商圈」的文化策略,將上海這一老牌商業城市中最核心的商業空間和公共空間,升級和轉型為兼具文化藝術功能的空間。這種政策的實用性、前瞻性和可執行性,是一般性檔和其他城市無法簡單複製或照搬的。

 

在《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中,特別重要的一個亮點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這個面向上,提出「要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簡化設立演出經紀機構、文藝表演團體和舉辦營業性演出的審批程式。鼓勵新建劇場和演藝空間辦理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備案登記,提高審批實效性。完善辦事指南,提高審批標準化和透明度」。2013年,在解決「四風」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之後,針對基層辦事部門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克服,上海市文化管理部門有可能是全中國回應最積極的政府部門。以我們多年在全國不同城市進行演出、報批等各項工作的體驗來看,上海市文化管理部門的受理視窗規則最清晰、效率也最高,管理人員的辦事態度和服務態度也居全國之首。

 

這種在實際行動層面的政策落實,對上海的演藝市場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不斷有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觀眾慨歎,「為甚麼又是上海?!」《不眠之夜》、《愛麗絲地下奇幻記》等一批大型沉浸式戲劇選擇上海為落腳點,迪士尼樂園的中文版《獅子王》和上海文化廣場的德語版音樂劇《莫札特》等一大批音樂劇的長週期演出,各類戲劇、舞蹈作品和「愛丁堡前沿劇展」等表演藝術節展的落地上海,一方面是因為上海本身的演藝市場基礎和對長三角觀眾群的幅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該城市的演藝市場政策層面相對的公開、公平、公正和管理的透明度較高,官員的服務意識較強,整體運作比較規範,演出商們才會在眾多城市的權衡與比較中,選擇上海為第一落腳點。

 

由美國經濟學家和企業戰略研究員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共同寫作的《體驗經濟》一書當中,將世界經濟的生產分為五種經濟產出,分別是:初級產品(農業)、產品經濟(工業)、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和變革,世界經濟的競爭早已集中在產品經濟和服務經濟領域,但下一戰的核心,在於體驗經濟和變革。自古以來,表演藝術都是體驗經濟的核心代言人,而表演藝術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和變形,則是增加經濟產出和核心競爭力的奇妙法門。蘋果公司和迪士尼樂園都是非常好的案例,前者以技術進步為依託,系統化地、有意識地推出更具體驗性的產出,使得客戶牢牢地「粘」在這個企業的產品線上;後者則以大的影視動畫等文化IP為核心,將熒幕及線上的虛擬作品,化為線下的大型體驗活動,並帶動「酒旅餐商」等一系列周邊消費。

 

上海的政策擬定者們,顯然也看到了「體驗經濟」將為這個老牌商業和旅遊城市帶來的粘合作用,在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原有節展扶持之外,《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也將一些新興的特色藝術節展列入了支持範圍,如爵士上海音樂節、西岸音樂節、朱家角水鄉音樂節等,而初創三年、便在整個亞太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也因其創造性地融合了商業空間、表演藝術和旅遊體驗等多重特質,亦被納入《實施辦法》的支持對象之列。管理者的眼界之廣而新,由此可見一斑。

 

一百年前,始建於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集戲曲、歌舞、雜技、魔術、電影、基尼斯競技表演、遊藝廳、歌舞廳等各類娛樂於一體,全國各地戲曲均在此上演,為開埠伊始的上海迅速成長為當年遠東最重要的演藝中心助了一臂之力。而今,當年「大世界」的場景,將以全新的方式在這座國際大都會裡升級上演,以文化展現與融合為使命,令表演藝術的花朵開遍全城。這樣的榮光,是屬於這座城市的,也是屬於她每一位市民的。統和觀演習慣基礎上的文化產業成果,音樂劇不過是遊客眼裡金字塔的塔尖,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莎士比亞劇場、英國國家劇院、新維克劇院和更小眾的戲劇演出場所,才是塔身。倫敦西區戲劇、音樂劇產業與影視、旅遊的深切互動,是這一模式不易複製的核心競爭力,在希斯路機場一下飛機,就滿眼撲來的音樂劇資料展架和地鐵裡遍佈的廣告,是這一深度融合的表徵;英國導演和演員們可舞台、可大小銀幕的靈活與實力,則是另一種水乳交融的共生機制。

 

因此,「倫敦西區」這種文旅互動的產業高度,決定了它並不能在一般的二線以及城市輕易複製,一是其發展時間線上所需的漫長歷程,與當下官員和政策的短週期決策模式不匹配;二是其所需要的文化、旅遊、經濟、人才等各項要素,也很難在一般城市裡形成互為支撐的交集。所以,儘管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中國城市曾經宣佈過要成為「亞洲演藝之都」或「戲劇第三極」之類的雄心,但真正能夠有實力攀上這一頂峰的,可能不過一二。

 

今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批,中國文化部與旅遊部正式合併,成為中國「文化與旅遊部」。這一合併,雖然是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但這一合併和新制,也標誌著建國以來被歸在宣傳口的大文化領域,第一次正式轉身,開始面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一更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開始與旅遊這樣的「小部大產業」攜手,以產業融合、產業聯動的方式,以適應全球產業競爭升級的新格局。

 

同樣在這一大的背景之下,上海市於今年6月,聯合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等11個委辦局,共出台了一份檔《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這份短短不到2000字的文件,乾貨頗多。核心目標直指「提升上海演藝產業發展能級,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主要手段則包括:鼓勵產業創新發展、優化產業載體佈局、做大做強產業主體、營造產業發展環境、構築演藝人才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六項。

 

仔細研究,你會在這些看似套話的小標題之下,發現一些非常新鮮而有活力的具體「抓手」,比如在「鼓勵產業創新發展」項下,你會發現有「支援打造上海優秀演藝作品的都市經典版、駐場版、巡演版」、「建設代表世界最新技術的下一代劇場及舞台,支持演藝創編、交互體驗、智慧演藝裝備、舞台燈光音響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擴大『藝術商圈』覆蓋範圍,引導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主題酒店飯店、體育設施等引入特色演藝資源」這樣具體而微、並且非常具有市場前瞻性的宏觀導向。

 

提出打造作品的「都市經典版、駐場版、巡演版」,是對倫敦西區音樂劇及戲劇類作品由倫敦向其他城市和國家文化輸出、產業輸出的簡潔描述;建設最新技術的下一代劇場及舞台和關注相關技術裝備生產,是明確要佔領與演藝產業息息相關的硬體與技術高地;擴大「藝術商圈」覆蓋範圍,則是將上海近三年來「文商旅」政策實踐成果進一步推廣——2016年,上海市黃浦區在市文廣局的支持下,將由「表演藝術新天地」而獲得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區,開展「藝蘊黃浦」專案:與商業樓宇合作,文廣局、區宣傳部和區域內商家各出三分之一,對表演藝術類作品進行聯合採購,將殿堂上的藝術請進尋常百姓生活中。這一經驗在2017年開始擴大至全市,形成了「藝術商圈」的文化策略,將上海這一老牌商業城市中最核心的商業空間和公共空間,升級和轉型為兼具文化藝術功能的空間。這種政策的實用性、前瞻性和可執行性,是一般性檔和其他城市無法簡單複製或照搬的。

 

在《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中,特別重要的一個亮點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這個面向上,提出「要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簡化設立演出經紀機構、文藝表演團體和舉辦營業性演出的審批程式。鼓勵新建劇場和演藝空間辦理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備案登記,提高審批實效性。完善辦事指南,提高審批標準化和透明度」。2013年,在解決「四風」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之後,針對基層辦事部門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克服,上海市文化管理部門有可能是全中國回應最積極的政府部門。以我們多年在全國不同城市進行演出、報批等各項工作的體驗來看,上海市文化管理部門的受理視窗規則最清晰、效率也最高,管理人員的辦事態度和服務態度也居全國之首。

 

這種在實際行動層面的政策落實,對上海的演藝市場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不斷有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觀眾慨歎,「為甚麼又是上海?!」《不眠之夜》、《愛麗絲地下奇幻記》等一批大型沉浸式戲劇選擇上海為落腳點,迪士尼樂園的中文版《獅子王》和上海文化廣場的德語版音樂劇《莫札特》等一大批音樂劇的長週期演出,各類戲劇、舞蹈作品和「愛丁堡前沿劇展」等表演藝術節展的落地上海,一方面是因為上海本身的演藝市場基礎和對長三角觀眾群的幅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該城市的演藝市場政策層面相對的公開、公平、公正和管理的透明度較高,官員的服務意識較強,整體運作比較規範,演出商們才會在眾多城市的權衡與比較中,選擇上海為第一落腳點。

 

由美國經濟學家和企業戰略研究員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共同寫作的《體驗經濟》一書當中,將世界經濟的生產分為五種經濟產出,分別是:初級產品(農業)、產品經濟(工業)、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和變革,世界經濟的競爭早已集中在產品經濟和服務經濟領域,但下一戰的核心,在於體驗經濟和變革。自古以來,表演藝術都是體驗經濟的核心代言人,而表演藝術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和變形,則是增加經濟產出和核心競爭力的奇妙法門。蘋果公司和迪士尼樂園都是非常好的案例,前者以技術進步為依託,系統化地、有意識地推出更具體驗性的產出,使得客戶牢牢地「粘」在這個企業的產品線上;後者則以大的影視動畫等文化IP為核心,將熒幕及線上的虛擬作品,化為線下的大型體驗活動,並帶動「酒旅餐商」等一系列周邊消費。

 

上海的政策擬定者們,顯然也看到了「體驗經濟」將為這個老牌商業和旅遊城市帶來的粘合作用,在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原有節展扶持之外,《關於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也將一些新興的特色藝術節展列入了支持範圍,如爵士上海音樂節、西岸音樂節、朱家角水鄉音樂節等,初創三年、便在整個亞太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也因其創造性地融合了商業空間、表演藝術和旅遊體驗等多重特質,而被納入《實施辦法》的支持對象之列。管理者的眼界之廣而新,由此可見一斑。

 

一百年前,始建於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集戲曲、歌舞、雜技、魔術、電影、基尼斯競技表演、遊藝廳、歌舞廳等各類娛樂於一體,全國各地戲曲均在此上演,為開埠伊始的上海迅速成長為當年遠東最重要的演藝中心助了一臂之力。而今,當年「大世界」的場景,將以全新的方式在這座國際大都會裡升級上演,以文化展現與融合為使命,令表演藝術的花朵開遍全城。這樣的榮光,是屬於這座城市的,也是屬於她每一位市民的。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金融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後,從業履歷跨越投資銀行與文化產業兩大領域。中國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獨立戲劇評論人和戲劇節策展人,以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邀授課專家。

 

中國大學生戲劇節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原北京北兵馬司劇場(簡稱「北劇場」,該劇場被國內外媒體評為「中國最活躍的五大戲劇中心之一」)的主要創建人。參與策劃、製作《切.格瓦拉》、《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他沒有兩個婆》、《暗戀桃花源》2006大陸版、《洋麻將》等重要劇碼在大陸的演出和製作,取得全國性的影響力和成績。現為「愛丁堡前沿劇展」、「西溪國際藝術節」、「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等中國重要的藝術節策展人。

 

在境內外媒體發表數十萬字有關金融、產業投資、文化、戲劇、藝術等領域的學術及評論文章,受邀參加愛丁堡藝穗節、東京藝術節、奧爾胡斯藝術節、阿德萊德藝術節等多個國際藝術節,擔任駐場評論家及觀察員。出版《中國實驗戲劇(北京部分)》、《暗戀20年,只為桃花源》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