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語之外尋找真相──評Project Roundabout《謊言》
文︰黃寶儀 | 上載日期︰2017年9月1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張志偉
節目︰謊言 »
主辦︰Project Roundabout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12/8/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Project Roundabout的《謊言》翻譯自法國劇作家Florian Zeller的作品The TruthLa Vérité)。「真相」被譯為「謊言」並非誤譯,反而恰到好處地突顯了Florian Zeller的作品風格。劇作家擅於把玩語言,建立一個既真實而又撲朔迷離的世界。Project Roundabout在搬演作品時,忠實地保留了劇作妙語連珠的對白,並在翻譯以後作粵語改編,使原作的語言魅力得以展現。演出團隊不但在翻譯上用心,而且更在劇作沒多加著墨的動作與場景指示上花心思。其以演員的肢體動作以及空間設計,在對白、言語以外建立了一套視像化的語言。無聲的視覺語言填補了言語的留白處,增添了原作的玩味與魅力。

 

誠實的身體與變幻的真相

 

劇作對於演員的肢體動作並無太多指示,其重心在短小精闢的對白設計。Project Roundabout的四位演員不但在處理對白節奏上表現得宜,更以生動多變的肢體動作,展現角色隱埋於心的情緒以及欲望。在第一幕中,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兩條交纏的腿。肉體比言語更先呈現台上,肢體語言比經過思考計算的言語,更有力地訴說著人物不能明言的欲望。飾演Alice的蘇玉華在展現其與Michael激情過後,由情意綿綿轉到質疑、委屈以及重展歡顏的情緒變化,加入了大量的腿部動作。當Michael拒絕其共度周末的提案時,Alice躺在床上、曲起雙腿背對Michael。而當Michael與她重修舊好時,Alice翹腳坐在對方腿上。腿部的動作除了表現出角色的委屈、愉悅的情緒變化外,同時也成為了性欲交纏、男女關係角力的象徵。演員的肢體動作把角色對白中的情緒更為具象地展露出來,同時也將其不能明言的欲望以明瞭的視覺語言表現。

 

演員的肢體動作設計不單單起著推動敘事以及與對白互補的功能,其也是一套與言語一樣操縱真相的暗語。原作劇本的戲劇張力來自於人物言語的分裂、復原與自我推翻,從而產生懸疑感與喜劇性。四位演員在處理對白時加入了不少肢體動作,言語除了與角色自身、對話對象產生矛盾外,也與角色的肢體動作相互拉扯。在第三幕中,Alice與Michael為了能順利到外地偷情,對自己的伴侶撒謊以掩飾出軌的真相。飾演Michael的潘燦良在處理電話對答的場景中,加入了豐富的手部動作,增加了場景的戲劇性。Michael在電話裡對太太訴說愛意,但手部動作卻忙於與Alice調情。手部親暱的動作是一套暗語,不能曝光的真相以一種秘而不宣的視覺語言呈現觀眾眼前。言語與動作的分裂乃與真相的分裂性相依,耳之所聞與目之能視的真相截然不同,真相的浮動性因而被清晰呈現。

 

隱藏於空間的秘密

 

導演在改編作品時填補了原作劇本在空間佈局上的留白處,並將敘事場景的空間與人物的心理空間結合。原作劇本對第一幕的場景描述僅為「一個房間」(A Room)。導演在呈現此一房間時充分考慮到觀眾的視角、房間在舞台上的視覺效果及兩者與事件性質的關係。舞台的前半部分開揚,觀眾能清楚看到全景;而後半部分則為一個凹陷與不完整的暗室,觀眾只能從打開的門一窺究竟。當場景切換成家居環境時,暗室的門會被關上,密會的暗室與偷情的真相隨即被隱埋於人物與觀眾的視線外。暗室在舞台上不單是Alice與Michael偷歡的空間,更盛載著豐富的視覺意涵。在開場時,整個舞台只有偷情的房間才透出燈光,其餘部分漆黑一片。舞台焦點放在一個敞開了門的房間內。觀眾以偷窺的視角切入偷情事件,其視角與暗室的私密特點、事件的隱秘性緊密呼應。

 

暗室此一空間最吊詭而又最具玩味的地方,在於其隨著兩對已婚男女偷情一事被揭露的過程中,由一個具體、實在的房間轉而為抽象的心理空間。在最後一幕中,偷情的房間由暗室變成了一面中空的牆,牆後正是Michael妻子Lauren的房間。房間在視覺上為一間漆黑的暗室,同時也是Lauren藏著秘密的心房。丈夫與妻子在同一位置各自建立了一間暗室,安放自己所知的真相。觀眾能通過門縫看清偷情的房間,但卻與Michael一樣看不透Lauren的心房以及真相的全貌。舞台的空間設計不單單為人物偷情、告解與活動的場所,亦與劇情發展、人物的心理狀態緊密結合。劇本簡潔的場景指示,在導演發揮下變成了視覺意涵豐富的空間。空間雖然無法言說真相與謊言,但在導演精心的設計下成為了一套輔助敘事的視像化語言。

 

Florian Zeller的劇作《The Truth》不論是作為案頭文學,抑或是在舞台上搬演,其語言魅力以及鬆緊有致的矛盾衝突,都具有十足的吸引力。Project Roundabout的團隊在保留原作的語言風格上煞是用心,使法文劇作變為粵語時仍是流暢生動。演出團隊更在劇本的留白處加入了豐富的視覺語言。演員與導演利用肢體動作以及空間設計,建立了一套推動敘事、增強戲劇性的視覺語言,讓劇作在演出過程中變得更為完整。


(原載於2017年9月《三角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熱愛文學、電影、舞蹈及戲劇。評論文章曾刊於《明報》、《三角志》及《上海藝術評論》等文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