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三角志  |  2017年
共 12 筆|« 上一頁12下一頁 »
文︰陳冠而|上載日期︰2017年12月14日
一生裡數不清的等待 以「等待」為題,著名演員Thembi Mtshali-Jones以獨腳戲娓娓道來她一生的故事。一個南非黑人女人可以經歷多少等待? 父母為生計到城市打工,小Thembi在偏...
文︰曾翠珊|上載日期︰2017年12月14日
《親密Claustrophobia》是一場既疏離又親密的感官旅程,踏進劇院帶起耳機一刻,觀者已把感官交給作品。帶著耳機的我就像走進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日常的獨白,同時也是夢中的絮語。此劇唯一的主景...
文︰江祈穎|上載日期︰2017年12月1日
當人把虛擬世界的事件視為真正的罪惡,那科技就接近了信仰。一如《美國眾神》 (American Gods)所描述的新神,科技成為一種神話性崇拜,一方面來自對無限可能性的憧憬與想像,另一方面卻是對未知...
文︰余卓伶|上載日期︰2017年10月18日
我看這場演出前,未有聽過《愁空山》,完全沒有原先由中樂團演奏的印象、聲音和意義。吸引我入場的並不是這首相當出名的笛子協奏曲,更不是耳熟能詳的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而是一場國慶音樂會,竟然選了兩首「...
文︰黃寶儀|上載日期︰2017年9月13日
Project Roundabout的《謊言》翻譯自法國劇作家Florian Zeller的作品The Truth(La Vérité)。「真相」被譯為「謊言」並非誤譯,...
文︰凌志豪|上載日期︰2017年9月11日
自2007年開始邀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終於在今年為香港觀眾帶來揚名國際的《蜷川馬克白》。不巧,導演蜷川幸雄在一年前離世。這次的追悼巡演雖然把西方莎劇轉譯到東方文化語境之中,但華麗之下的力量卻不及數年...
文︰梁妍|上載日期︰2017年7月10日
如何衡量和評價一個經典劇作的搬演[1]?這是《海鷗》完場時在我腦中所浮現的第一個問題。 《海鷗》是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的名作,發表於1896年。這是契訶夫被搬演極多的作品之一,幾乎每年都有演出,...
文︰葉智仁|上載日期︰2017年6月8日
「榞劇場」的創團作《在牛池灣轉角遇上彩虹》描寫由白只飾演的自由「行」摩登道士從潮州來到香港的牛池灣,千方百計要找一位名叫陳淑儀的人。在道士心中,「陳淑儀」是在樹精蔭下作過山盟海誓的一位失散女生的名字...
文︰江祈穎|上載日期︰2017年5月18日
在暗房中享受光與影的旅行,聽著放映機轉動膠帶的聲音,經由菲林機陳舊的質感,經驗著比生命更宏大的冒險,是這一代人的浪漫。這次由Annie Baker(安妮‧貝克)所編劇的獲獎作品The Flick(港...
文︰洪思行|上載日期︰2017年4月6日
在香港,西九故宮爭議聲不絕,對筆者來說,最關心的是說好的音樂中心會否建成。畢竟香港表演場地長期不足,而有良好聲響設計的場地更是付之闕如,需知道古典音樂演出很講究聲響設計,缺乏這方面的輔助,好的音樂都...
共 12 筆|« 上一頁12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