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之現代轉化
文︰王無邪 | 上載日期︰2003年10月25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日期︰16/10 - 28/11/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甚麼是「中國藝術」?我們可以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一是淵源於中國傳統的藝術,另一是中國人創作的藝術。一般而言,「中國藝術」在平日語言傳達中會偏指前者。今日的中國人編寫全以西洋樂器演奏的音樂,繪製西洋式的油畫,但那類的作品未必給列入「中國藝術」的範疇。進入新紀元,我們說音樂往往偏指西樂,說繪畫往往偏指西畫,仍然習用「國樂」或「中樂」、「國畫」或「中國畫」的詞語,來稱呼淵源於中國傳統的音樂或繪畫。

 

「藝術」一詞涵蘊所有古今中外的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作品,當然包括「中國藝術」在內。將中西藝術嚴格區分,大概始自十九世紀,當時的中國人,面對西方文化強勢入侵,乃創立「中樂」、「國畫」等詞語與舶來的藝術劃清界線,多少顯示了一種防衛性心理,亦帶有排他性傾向。

 

可是,近一百年來,中西文化的接觸,不同程度的交融與對抗,逐漸產生可觀的果實。這些果實見證了中國藝術的現代轉化。現代轉化不等於西化,因為東方文化目前雖非主導,也是現代文明的組成部份。現代轉化是一種適應,由適應引至新的發展與突破。西方文化在許多層面向東方文化挑戰,造成正面及負面的影響,畢竟刺激了東方文化的新生活力。

 

無可諱言,最傳統化的中國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作品,都不能完全不摻雜一些西方成分。中國式的音樂、舞蹈與戲曲,都是在西化的音樂廳或劇院中演出,配合由現代科技達成的聲光效果,中國書畫會陳設於現代建築物的牆上,受西化的燈光照明。實際上,二十世紀後期的中國作曲家、音樂演奏者、歌手、藝人、畫家、書法家、雕塑家,或其他藝術形式的工作者,無論如何追求中國傳統的純粹性,其生活方式,以至品味,都難逃避西化。

 

他們經常會穿著洋服,家中有電器化的設備,會使用電話,觀看電視,聆聽收音機或音響組合,甚至以電腦上網。他們外出時會乘坐西式的交通工具,目光會接觸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路標、廣告牌、商店、櫥窗、包裝了的商品。一些也許精通外文,甚至經常到歐美旅遊。他們在藝術上的展示,是否可以徹底與西方文化絕緣?

 

傳統之維護,是中國藝術現代轉化一邊的極端。維護者若求得民族特點之充分發揮,求得個性之呈現,求得延擴的邊界,以某方面的強調及某方面的揚棄求得突破,都是難能可貴的建立。這些方面的建立也由現代環境促成,雖以維護作起點,其努力達至獨特成就,在現代轉化方面必已作出貢獻。

 

在另一極端,中國藝術之現代轉化,是全面闖向當代西方的路線,求同中亦求異,而不失本性。本性就是藝術創作者與演繹者先天的稟賦、後天的培養、某種不自覺的習慣、價值判斷、品味傾向。意識上的西化,不可能避免深層本性的潛伏影響。西方人來自不同國家地區,語音上本土偏向,也無從掩飾,東方人更有明顯的異質。追隨者可成為探索者,再成為現代轉化的墾荒者。

 

中國藝術之現代轉化,主要落在上述的兩個極端之間。過去幾代的中國藝術創作者與演繹者,都是在東西交混的土壤中成長,不在古代,亦不在外國,生活的元素不可以從藝術剔除,感情與夢想是創作與演繹之自然流露。現代轉化為中國文化帶來無限生機。中國藝術家必要為自己定位,必要肯定可以把握的獨有優勢,必要以跨文化、跨形式來尋求建立。不同的建立將顯現廣大多元的空間,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藝術舞台上,展示巨大的力量。

 

作者簡介

 

王無邪先生於1961至65年間留學美國攻讀藝術,獲學士及碩士銜。歷任香港博物美術館助理館長、香港理工大學首席講師等職。舉行個展廿餘次。曾應邀參加多項重要聯展,包括古庚漢美術館之「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倫敦之大英博物館、柏林之東方美術館、墨爾本之維多利亞美術館、美國之波士頓美術館、哈佛大學薩克勒美術館等收藏。王無邪先生混合西方設計美學概念與中國傳統水墨的精粹,從而建立獨特畫風;他為本地引進現代設計理念和課程,對本地視藝發展有特別貢獻,是香港新水墨運動,以至設計教育發展的核心人物。


(原載於2003年10月《傳統再造》)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著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