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光之戀》 當愛和痛化為實物
文︰吳婷婷 | 上載日期︰2016年12月2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北極光之戀 »
主辦︰風車草劇團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6/11/201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舞台劇故事,往往喜歡留白,將感覺詩意化,《北極光之戀》雖然也有留白,亦富詩意,故事卻選擇將相對虛幻的愛情感覺,化成具體的實物或動作表達,例如:破碎了的心,變成一袋碎片。伴侶的愛意,變成數十個大小不同的紅色袋子。墮入愛河了,演員情不自禁在雪地上一再倒下。當失望到了盡頭,昔日壯男被歲月蠶食,變得面目全非。

 

《北極光之戀》翻譯自美國劇作家John Cariani的愛情作品《Almost, Maine》,2004年首演以來,多次獲各地劇團搬演,最近「風車草劇團」也將故事帶給香港觀眾。

 

故事發生在一個可以看到北極光的虛構小鎮,那裡極度寒冷,讓人互相取暖的愛情,變得不可或缺,北極光也像愛情,正如導演陳焯威在場刊所言:「北極光與愛的本質很相似,都是兩個不同能量的人偶然遇上,然後產生了既自然也美麗的景象。」

 

《北極光之戀》由四名演員演出八幕愛情故事,當中雖然談及不同階段的男女關係,但都離不開同一個主題——男與女的距離。正如劇首那對男女(湯駿業和彭秀慧飾)所言: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或許就是緊緊相靠,因為由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各自往反方向走,他和她則要環繞地球走一圈,才能找到對方,相反,當女人走遠一點,其實更接近男人。

 

男與女本來就是來自不同星球的生物,要具體形容這種距離,並不容易,劇本多次選擇將這些感覺化為具體實物,導演陳焯威也選擇忠於原著,將這種獨特的表達形式,保留為此劇的特色。

 

例如第一幕「Her Heart」中,一個在別人前園紥營等待北極光的女人(邵美君飾),她拿著一袋碎片,那是被丈夫傷害過後粉碎了的心臟。平日的愛情故事,大概會用眼淚或按著胸口說傷痛,《北極光之戀》則把「心碎」實物化,這種看似「畫出腸」的方式,打破了觀眾對於心痛的傳統想像,反而更引發深思,同時也呼應著前園主人(梁祖堯飾)作為維修員的想像——一顆粉碎的女人心,等待著男人為她療傷,讓新的心臟再次跳動,面上再露笑顏。

 

「Getting It Back」還愛那幕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法,女人(彭秀慧飾)不滿男友(梁祖堯飾)周五沒有約會自己,胡思亂想後決定找上門,哭著交還男友過去給予的愛,這些「愛」在舞台上化成十多袋大小不一的紅色袋子,造成全屋滿瀉愛的畫面,在視覺效果上尤其突出。處理手法跟「Her Heart」一幕十分相似,同樣是將愛和痛實體化,並將之變成貫通全幕的重要符號。還愛的結果是,男人聲稱只找到一小袋女人給他的愛,女人失望地打開一看,內裡原來是一隻結婚戒指,這個小小驚喜,為此幕劃上完美句號。原來當愛滿瀉時,亦是昇華為承諾之時,本以為十一年的戀情要告終,卻想不到是攜手到白頭之始,此幕緊緊呼應主題——男女間既遠又近的距離。

 

筆者最喜歡「Story of Hope」那幕,談及希望與等待。女人(彭秀慧飾)花半生走遍世界後,老來急急回到兒時小鎮,找那位曾經苦苦等待她一句「我願意」的男人(湯駿業飾)。女人看到男人時,以為摸錯門,卻不知道原來昔日那個壯大男人,早已被失望蠶食成如今的矮小老人,表達手法貫徹感覺實物化。愛情從來都是緣和份,畫外音一句「老公」,讓女人忽然明白,原來愛情從不等人,錯過了,雙方只能成為陌路人。

 

《北極光之戀》劇本精彩,翻譯成廣東話後仍保住精髓,譯者黃詠詩應記一功。四位演員貫徹高水準演出,「Where It Went」中飾演老妻的邵美君特別精彩,她演活了那種婚後的孤獨,還有女人的口是心非和沒由來的煩厭,她怪責男人沒有留心的畫面,至今仍然印象難忘。風車草劇團作為葵青劇院場地伙伴計劃,每年密集製作演出,質素仍然有保證,全場滿座並非無因。最後,想多謝風車草劇團把《北極光之戀》帶給香港觀眾。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傳媒人,熱愛表演藝術,評論文章散見於《蘋果日報》、《明報》及「立場新聞」,另外亦是專頁「舞台劇地帶」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