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五月的梅子》
文︰古卓嵐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Wing Hei
節目︰五月的梅子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0/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青澀」、「初心」、「清新」大概是本劇的關鍵字。《五月的梅子》承載著一眾創作人重返樸素的夢,編劇抓住May準備離校到初進社會的一段心路歷程,讓觀眾透過May的嘴巴、一籮籮發問,自省一番。訊息是如此鮮明,故事也必然是本劇的骨幹。

 

劇中的角色是數個典型:深韻世態的Daisy奉行「適者生存」的座右銘;一貫擇善固執的陳Sir受May的純粹影響後,更進一步把持住那死牢牢的倔強;已婚的攝影師Saint又是個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人生教練,不同樣式的角色都逕自地為May塑型。典型過於刻板明顯,孰好孰壞?筆者即時想到中世紀英國道德劇《Everyman》,敘述一個沒有形象的「任何人」,在死神指定的旅程上與「美麗」、「力量」、「智慧」、「善良」等典型角色結伴而行,從而反思道德問題。兩齣劇的主角也是沒有鮮明形象供觀眾代入,而典型角色的刻板似乎是必要的:假如影響著主角的其他形象並不鮮明,那麼主角需要面對的兩難困局,其必然性、需要抉擇的急切性便不成立了。

 

筆者問:創作人的任務到底是甚麼?為甚麼May是大學畢業生,而非中學?又為甚麼,May是讀文學,而不是其他學科?這似乎都能看出編劇的一廂情願:只有大學初出茅廬的「新鮮人」才真正享受過自由,也真正在抉擇面前感受到焦慮與恐懼;而May文學的根底,及她基本的哲學養分,在當今社會上都被標籤為「離地」的學問,編劇每一種設定都迫使May與社會形成強烈衝突,May是包括編劇在內一眾創作人的烏托邦,是真正不具備社會性的透明人。

 

因此,於觀眾眼中,May的思維根本不符合她的實際年齡,像個無知得離譜的小孩。亦有意見指她不反映現實,她既沒有屬於自己的抱負,直到劇終也不清楚去向;May沒有成長過,故事也就好像沒有推展過。假如May曾有過一個甚麼想法,那必然是觀眾一廂情願的錯覺。於學術,她簡單地把升學機會讓給同窗;於第一份工作,受她母親所指使;於文學上的執著呢?筆者認為她並不那麼執著,迅速地適應了上司Daisy的要求,迅速地改動她的初稿,也迅速地換上新裝。正因為她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朋友要她讓,便讓了;上司要她改,便改了;攝影師要離開,她也便離開了。May本是一張白紙,到最後仍維持白紙模稜兩可的本質,很好。周遭人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都強加在May身上;「理想」其實可以是包袱,離開公司一定需要方向嗎?選擇不成長,又到底算不算作成長?筆者以為,編劇不可能是May,只可能是Daisy或陳Sir,是一些在社會上已熟爛的群體,因為嚮往從前「新鮮人」的那份無知才創造了May,作品看似是在為一眾新生學子分擔迷茫,其實是一套社會人的懷舊主義。因此,沒有人能定義May,May是「Nobody」,也是「Everyman」,Daisy或 陳sir的前身都有可能是May,正如編劇所說:「給你一個權利,你想May去哪裡,May就隨你所願去那裡吧。」

 

長期偏暗的黑盒劇場,及貫穿整套劇的,迷幻式配樂,讓人想像到滿天星空,或是合上眼後的幻想宇宙,營造的都是一種鬆弛、易於沉思的氣氛。整齣劇是讓觀眾反思之旅,已長大的觀眾是選擇了現實,抑或選擇了浪漫,不要緊,在May身上皆是可能。正如第一場在宿舍裡,May穿上青藍色的T-shirt,T-shirt印著「ETERNITY」的純白粗體字樣,「永恆」的意義早已揭示May並不屬於現實,同時呼應詩人Emily Dickinson經常探討 – 永生的命題。May代表著一種普世價值,或者說一種普世的理想 (Universal Dream),任何時空、背景的觀眾,包括創作人、演員自己,都渴望成為May,都可以代入May的經歷並作出選擇,卻都不能為May代言。有評論曾經提過,映後座談會的總監透露,《五月的梅子》是云云劇本的「滄海遺珠」,少了一份「灰暗」與「沉鬱」,多了一份「青澀」與「清新」。筆者相信,作品的時代意義正正在於此,尤其在香港的都市中,思想二元對立,一是向現實認命,埋首平庸,枯燥地工作的人;二是過份煽情,濫用「懷才不遇」、「自我喪失」的調子宣洩情緒的人。這個都市失去了真正純粹的人,我們不是被迫認清現實,追求安穩;便是被迫控訴現實,追尋理想,不被容許消化、喘息的空間,也沒有真正反思過自己的想法。

 

筆者選擇給《五月的梅子》一塊「免死金牌」,它是「新戲匠」中的「新鮮人」,並不需要與太多「美學或藝術性」掛勾。劇本的命題與演繹的風格特色是互相呼應的:樸素、直白;筆者也容許它沒有很波幅的故事性,May需要成長與發展,只是已成熟的觀眾一廂情願的結果,May沒有成長,才是真正符合「青澀」與「初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古卓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