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困境中的人生態度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Cheung Chi Wai@Hiro Graphics
節目︰轟隆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2/12/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居住在舊式唐樓的一家四口,各自在困境中生活。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的父親,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待從軍的列車再次降臨;兒子在經歷金融海嘯後,從昔日的廠長變成一名保安員,以憤憤不平的態度來控訴生活、工作的一切;失婚的女兒人屆中年,仍每日買漂亮的衣服裝扮自己;母親面對患有老人痴呆的伴侶和爭吵不斷的兒女,卻從未抱怨,只是默默地為他人泡茶,只因記著多年前的感覺;家中還有兩個已成精的舊式電器——吊扇男和電視女。

 

吊扇男,終日不停轉動,自行數算轉動的次數,塵封已久而不為人所發現。直到一天,電視女的出現,啟發他渴望突破自身限制,成為直升機……「進化、吸收、提升」是電視女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作為一部舊式電視,她期望通過吸收電視知識有所提升,只有進化才能重新被注視,才能尋回曾經是眾人注目焦點的存在感。


快將清拆的唐樓內的吊扇和電視,彷彿是這家庭的隱喻。劇中每個角色都在追尋逝去的美好,以女兒陳綺華為例,曾經兩次離異的她,仍緬懷年青時每晚來電追求的電話。這一幕很有滄桑感,每次電話聲響,演員拿起電話後都有不同演繹,童稚的聲線漸變成熟,天真的神情轉為落寞,一次又一次經歷情變情逝,伴隨的是年華漸老的事實。就算她買再多的名牌,仍追不回過去的美麗,主題不新鮮卻有著永恆的悲哀感。這種追尋感唯一沒有出現在母親何美好身上,只因她有著不同的生活哲學。劇中,何美好唯一一次開口說話,是在看粵語長片後,電視上演的劇情彷彿是她一生的寫照,「在電視中,好的壞的也會一直演下去」。面對無法逆轉的命運,如何才能堅持下去?何美好為觀眾帶來答案,若能在生活中堅持那曾帶來感動與滿足的事物,或許只是為他人泡一壺茶,各種不如意已變得「無所謂」。


其他象徵如在劇中穿插出現的火車的聲響,提示眾人依從固定的軌跡一直前進,代表美好記憶的火車(能載著父親從軍的列車)一直向前,下一列的火車不知何時再次出現。或許在付出一生等待後,列車仍只能在記憶中出現,「轟隆……轟隆……」的聲響提醒著已逝去的夢。現實生活如是,眼前的陳華已經不是何美好印象中相貌堂堂的模樣,但日子還是一天一天的過,只要還記著最初的感覺,便能過下去。編劇在場刊言道:「困境中能令我們仍然繼續下去的,到底是甚麼東西?最後發現原來這東西很微小,小得平時無法察覺,但一直存在,如一泡荼香、一種習慣或剎時的交流。」

 

在尾聲的一幕,眾人並沒有過分悲傷於何美好的逝世,父親在地上玩著玩具火車,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音,兒子抹走吊扇上殘留的血跡,女兒開始收拾凌亂的雜物。生活彷彿如常,卻讓他們學懂了珍惜周遭的情感與事物。他們仍未擺脫自身的限制或困境,但適應、接受也許是一種進步。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