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味》烹調作樂變鬥氣儀式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14年10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Photo: Ada Nieuwendijk
節目︰人間百味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該因與埃布爾劇團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4/10/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4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 »

飯香與鼓聲調校出來的會是一道甚麼樣的「菜式」,相信名廚與鼓手都未必知曉,不過印度劇場導演Roysten Abel 在其新作《人間百味》中就有分解。他大膽地把兩樣似是毫不相干的元素放到舞台上,話你知原來在創意無窮的空間裡,音樂和食物是可以這樣結合起來。看《人間百味》真的嘗到百種滋味,當然其中的多款「滋味」其實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磨擦而產生。

 

10月24日看的《人間百味》是今屆「新視野藝術節」的其中一個節目。除了因自己愛吃和喜歡音樂,這節目的key element完全符合個人喜好外,亦因導演在2011年帶來的《曼加尼亞的誘惑》殊有新風,這個新作自然要看一看。

 

節目中的兩種元素本身各有其特別之處。米札甫是世界上最古老敲擊樂之一,常用於印度廟宇的宗教表演和傳統印度教儀式。外型像甕的米札甫通常以銅或陶泥燒成,在狹小的甕口封上獸皮,敲擊時聲音低迴。在南印度廟宇,這些樂器被視為神聖且帶有生命。就算破損不可再敲,人們也會為它舉行正式葬禮。印式甜米糊加上香料泡製,色香味跟吃慣的白米飯不但有別,在米札甫敲擊聲下,《人間百味》送上不止是食和音樂,還有儀式和虔誠與衝突和矛盾。

 

舞台上十二位米札甫敲擊手分置在一巨型的立體米札甫框架內,內設三層,由高至低分三、四、五人而坐。一對夫婦在這前面各自烹調一鍋大米糊,儘管形式有些像《曼加尼亞的誘惑》,《人間百味》有着更多戲劇元素。烹調米糊的兩位演員絕對是主導人物,音樂反而較多是襯托他們的心理作戰。

 

約一小時多的節目儘管沒中場,整個節目大概分三段。兩人由嫌隙開始,縱有不妥,最後還是妥協相親;接著是仇視,甚至打架,老公離開,老婆悲泣;尾段繼續冷戰,怒目或愴然,煮飯如競賽到女方筋疲力竭,倚在老公背上,一切有了和解作終。整個作戰中的百般滋味就以調教米糊的手勢、坐姿、距離、目光、表情及動作表現出來。情感的處理皆由烹調米糊的動作反射出來。如憤怒時老公在鍋裡大力轉動長棒,甚至伸向女方;又或二人在急板敲擊聲下不斷把身前的長捧在鍋裡前後推動,如在競賽般。用來烹調米糊的長捧既是煮食工具,同時也是象徵物件。背後的樂師隨着二人的情感變化作出不同的拍和。先是最下的一層起樂,到了第二節第二層樂師加入;尾段頂層樂師也加入。

 

米札甫的發聲既響而帶一點啞,不算低沉,但音階音律變化不大,靠着樂師輕重快慢的拍打來製造不同節奏效果。如果沒有前面的戲,音樂本身略為單調。作為儀式的主樂器,有其純淨凝聚之力。反而戲味甚濃的烹調儀式就不斷帶觀眾進入起伏思潮,如果說這節目旨在讓人從煮食、儀式和敲擊中感受印度獨特的修行,不如說這台節目展示更多的是挑戰觀眾的感觀和耐力,帶人進入其特異冥想形式其實相對反為少。有很多人,尤其修行者都非常尊重和愛惜食物,視食物乃天所賜,絕不浪費之餘,在煮調過程中也會「善待」食物,絕不會「惡形」相待之,即不以憤怒甚至不悅之心下廚煮調,認為這樣煮出來的食物也不會有益。《人間百味》剛好顛倒這個理念,把神聖的觀念轉化為戲劇目的,不過縱然結合了「百種滋味」在內,整個節目仍略單薄。尤其台前兩位演員很多時靠着面部表情來傳意,坐在後面的觀眾如看不清楚,很難產生共鳴。

 

綜觀整個節目演員細緻,樂師亦專業,導演有心思但力度不足,不過,完場觀眾齊齊品嚐在節目中烹調的米糊頗開心。新視野帶來新口味,這道fusion菜還是有其獨特之處。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