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找快樂到認識自我之路-水中之書
文︰周若詩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某天,駐足地鐵站觀察,發現眾人步履匆忙,臉容緊皺,渾然不留意身邊過客,世界只有自己,為公司賺錢,為生活糊口,為家庭貢獻,好像壓根沒打算為自己謀快樂?那時我的想法與導演賴聲川不謀而合,最不快樂城市,香港當之無愧。這念頭完善了賴老師與「話劇團」成員們的即興創作,《水中之書》劇本最終呈現一個金融海嘯下的副總裁與他的回音;一個不懂快樂的「快樂學」教練與一個神秘的小女孩,交織一個既真實又奇情的穿越時空故事。

 

不快樂解藥

 

功利社會下的香港,忙於生活的港人很少主動探求何謂快樂。有天,收到一份名貴禮物,當下會感到快樂。然而物質快樂並非真正快樂,正如小女孩一句有錢就有快樂直擊要害,快樂學教練百詞莫辯,而她於快樂學課堂上誇張的肢體動作與面容正透露她並不懂何謂快樂。劇本借純如白紙之小女孩點出大眾快樂之定義,難倒生存已久的成人。物質帶來快樂,隨失去物質而來的則是不快樂,劇裏劇外都明白顯淺道理,與其是深切指出快樂與不快樂源自同一事件或物質,不如說不快樂源於人類追求快樂的欲望。若削足適履,錯過嘗試真正快樂,則為消極做法。快樂可以如小女孩形容般加重不快樂之根源,亦可以是解救不快樂的靈丹,重點在於調整自我心態,並非快樂與不快樂對決。

 

誠然,心靈快樂便是快樂泉源。是故快樂學課堂上教授「活在當下」為尋找快樂之最佳方法,亦帶出此劇「放下」、「隨緣」等中心思想。現今之勢,懂得「放下」實為解脫之法,但又有多少人說到做到﹖縱是如此,藉著世界金融危機,「香港話劇團」及賴老師提供港人一個發現快樂與自我的機會,成了亂世中止痛良藥。

現實與理想

 

《水中之書》有快樂學教練與小女孩探討何謂快樂,亦有失業副總裁與回音(又稱巴哈)追尋自我,與尋找快樂相互平衝。每個人都有自我掙扎經驗,劇中的副總裁是掩飾內心自己的典型例子,他的回音是另一個他。不難發現香港充斥為求生活而放棄理想、自我,與現世妥協之人,藝術家、運動員、旅行家、革命家等被功利社會規範為不設實際的職業,被困於虛殼之內。自身對決,出於兩個自己不同價值觀,現世以功利看世界;心底則以大同與夢想看世界,價值觀衝突,造就幕幕厭惡自己的戲碼。這些戲碼使觀眾共鳴之處,在於它的真實性,非虛幻回音,而是內心掙扎,經驗証明,絕不會假。認清自我非易事,劇中副總裁用了大半個戲,世人或會用上一生時間。觀乎成功尋得自我之法,離不開接納與面對最愛做夢、最不濟之自己,釋放「他」,偶爾讓「他」出來發發夢。世事難料,哪怕有天「他」變成真實的你,製造一個個奇蹟?只有相信自己,內裏的自己才真正屬於你,自我油然而生。

 

悲喜交集 禪味未深

 

是次劇本沿用賴老師熟悉的集體即興創作,他給予「話劇團」團員主題後便任其發揮創意,最後總其成。賴老師作品慣於傳達自我定位、輪迴說等思想,加上一喜一悲的說故事手法,全劇既有香港故事亦有賴聲川戲劇風格。以副總裁及回音帶起故事,並透過打架、對罵等畫面製造喜感,轉頭又有快樂學教練與小女孩細膩感情作緩和,一喜一悲交叉換場,便於牽動觀眾情緒,卻難於讓觀眾即時思考。悲喜對稱,早在賴老師的經典《暗戀桃花源》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次續以輕喜劇手法思考快樂與自我亦稱職。

 

《水中之書》被貫以賴聲川禪式之作,可禪的深層底蘊並未如說教般投向觀眾,反而隱於情節對白中,觀眾未及細味便失。要說禪味最濃,莫過於一場頓悟,頓悟何謂快樂,頓悟與生俱來的自己。

 

根據一項快樂調查,佛教國家不丹成為最快樂國家第8名,該國努力追求社會和平,重視分享,不炫耀財富,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則排名63,快樂依賴物質還是心靈平和,顯而易見。

 

當大家以為真正懂得快樂與自己時,想想是否確實如此?哪天再在地鐵站停留,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陰霾。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周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