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終結 而是開始
文︰馮世權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由於參加了IATC的劇評計劃,今次除在壽臣劇院看了一次《水中之書》外,在演出之前還在「香港話劇團」的排練室看了一次。

 

第一次看時,我是十分喜歡這個演出,因為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劇,與一般故事由編劇或導演主導很不同,演員當中亦有很多大程度的參與。因此在第一次看的時候,特別覺得演員的投入,他們好像很樂在其中。

 

賴聲川老師是一個國際知名的華人戲劇份子,他之所以知名,除了他勇於創作外,更重要的是他很有自己一套的想法,而很願意跟他人分享(相信這亦跟他的佛教背景有關)。

 

特別記得賴老師在演後座談會中,不斷強調他是來向「香港話劇團」分享一些方法和心得時,我便愈來愈清楚是次《水中之書》是如何從中成長出來。

 

我自己是第一次親身入場觀看賴老師的演出,有些看過《暗戀桃花源》或《如夢之夢》的朋友覺得這次《水中之書》不夠好看,故事編排及主題思想都沒有前兩個演出般特出。我心想,這是當然,賴老師跟與他合作已久的「表演工坊」成員或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集體創作的劇,當然在某方面一定比與「香港話劇團」首次合作為差,但是如果我們只從這方面去比較,其實也講不出這個戲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這次來港創作這個演出,並不是在編劇或導演去尋求深入的突破,他與「香港話劇團」這次的合作是一個橫向發展的戲劇交流計劃,目的並不是要以賴老師的名聲去招徠更多觀眾,而且更不是「香港話劇團」沒有這方面的人才。

 

最重要的是當被譽為「亞洲劇場之翹楚」的賴老師遇上「香港話劇團」時,所作出來的是怎樣的演出,以「香港話劇團」以往的演出來說,以這個合作方式已經是一個突破,再加上投入大量資源做一個集體創作的戲是另一個大突破,而參與其中的演員在演後道出「原來劇場可以是這樣」更是最重要的突破。

 

很多藝術工作者將劇場形容為一個生命體,而《水中之書》這顆生命最重要的並不在於他本身完美與否,而是他的出現、他的影響,以及他如何在「香港話劇團中」綻放。

 

戲劇是遺憾的藝術,遺憾可以是好,亦可以是壞,好的遺憾可令我們學懂珍惜,放眼將來。因此,愈是以這個看法來回味這個演出,並愈期待下個演出。漸漸地在《水中之書》中我認定的所謂遺憾,包括我認為流浪這個角色不夠清晰、我覺得前半比後半緊湊、我認為不太滿意故事結局,開始慢慢的消逝。

 

水中之書好像就是說明這個狀態,很多時候當我們意念一起,便只懂跟著它走,沒有自己,而且更找不到自己。當我們可好好的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過去,找回自己意念,便可如水中之書一般活在當下、揮灑自如。

 

沒有過去的你,便沒有現在的你,過去我們沒法放下,只顧現在亦不是處理過去的最好方法。

 

如果只是從劇場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從故事構思、創作方式、導演手法及演員演繹,已經對我有很大的獲益。但如果從這戲可以在香港第一大劇團中出現這個角度來看,相信對香港戲劇發展有更大的得益。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馮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