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行健玩遊戲
文︰小拾 | 上載日期︰2002年4月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好戲量
演出單位︰好戲量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3/3/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好戲量的《與高行健玩遊戲》是以高行健的好幾個劇本為創作基碩,再配以一個「玩」的題號去建構一個實質抽象文本。可惜,持「高行健」這近年大熱的「品牌」都不能為好戲量是次的演出招徠觀眾。現就以一個觀眾的角度,去分析這慘淡、冷清的入座率。

 

寥寥無幾的入場觀眾,其到來的原因各異,亦難於此考究;而筆者入場的原因就只是為了看看這一早標明借高氏之名作遊戲的演出,究竟葫蘆內是賣什麼藥。是為了借人家的名氣來作招徠?是對高行健作品的感思與探究?或只是什麼的遊戲?

 

在場刊內編導楊秉基開宗明儀說到,這場「遊戲」是從高氏的《彼岸》取得創作靈感,同時亦於《生死界》、《冥城》與《對話與反詰》等引發創作空間,而從中探討「玩」這個主題。毫無疑問,《與高行健玩遊戲》真是在玩高行健的遊戲 —— 一種語言、身段、另類表演手法的遊戲。

似乎若要玩「高行健遊戲」一點也不容易,若要借高氏的遊戲手段來玩自家的遊戲就更不容易了。

 

在《彼岸》演出的建議與說明內談到,為了令語言藝術的話劇跳出其藝術局限,這麼傳統戲曲的唱做念打是一方法,故此演員這種全面訓練是重要的。可是,於《與高行健玩遊戲》意圖借此方法去從藝術困局中得解脫,但最終卻令自己陷入困境裡。

 

編導受到高行健的感染,故此大膽作出一些類同的故事模式,可是那些抽象、虛擬的意念只令筆者感到虛無多於一切,而且演員的能量不足,促使那虛來得更空,再者那些誘發創作思維的劇本起了負面作用,使楊氏的創作籠罩過重的高行健暗映,最後反令自己被玩於自設的遊戲!

 

看話劇不同看電影,因為看話劇的觀眾比看電影的在購票時來得更有計劃及心思熟濾,故此吸引的劇本與陣容也許是定斷入場與否的因素;似乎借人家的「玩具」來玩自家的遊戲或發自家的感思,這不是個很好的橋段;儘管是次好戲量好有膽量去開拓自己的創作天地,卻像有點徒勞,唯願諸君繼續努力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