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還是保存?從吳興國的新編京劇談起
文︰廖志強 | 上載日期︰2003年10月25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金烏藏嬌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當代傳奇劇場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4 - 25/10/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戲曲免不了陷入改革與保存的兩極討論之中。這個討論的弔詭之處,在於當中的矛盾雖然顯明,但卻不是出現了針鋒相對的敵對形勢,不單沒有引起新舊對立的爭辯,反而在互相切磋中砥礪進行,是一種既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的景況。

 

要瞭解這個討論的真象,其中一個方法是從戲曲藝術家的嘗試作切入點,作一個橫切面的觀察,從而探討中國傳統戲曲處身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尷尬地位。吳興國是台灣京劇界的改革先鋒,有幾齣「新編京劇」劇目在台港中三地引起注意和談論,這次來港演的《金烏藏嬌》也是當中的表表者,值得從中探討。

 

打從吳興國創立「當代傳奇劇場」開始,他的表演就在京劇的傳統唱、唸、做、打之外,加入不少現代舞蹈步法和肢體動作,以及戲劇的表演方法等現代演藝元素。不過,由於這些元素來自古今中外的表演藝術,要匯聚東西方劇場藝術的精粹,在在需要融會貫通,這些嘗試其實是步步為艱的。

 

除了在表演方法和技巧上的改革之外,吳興國還有幾個方面的改革嘗試。在音樂方面,吳興國曾採取現場配樂的手法,仿傚京劇配樂;選用傳統樂器之餘,也有加入電子音樂,以及尺八、色士風等東西特色樂器。此外,傳統京劇的音樂編排多會重複多次,但吳興國則注意配合場景和劇情發展。

 

此外在佈景方面,中國傳統戲曲多為簡單布幕背景和一桌兩椅的基本道具,但吳興國的舞台則加入相對較多的佈景和道具,甚至加入現代美術的寵兒劇場裝置,以及在現代劇場孕育的分割舞台,也被他吸收使用。還有在舞台上直接刺激觀眾的感官諸如服飾、化妝等,自然也在吳興國的指揮棒下奏出新調。至於在戲劇類型、故事內容、編導手法上的改革,更見著力。

 

推動吳興國在京劇表演上作出種種改革的動力,其實是來自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一種反思。在如中國傳統戲曲般有過千年歷史的表演藝術上,隨著時代、社會、民生的發展,不單觀眾會對這種表演有改變的要求,即使表演藝人也會興起改革的念頭。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一種表演藝術能面對時代、社會、民生的發展,沒有遭到淘汰的厄運,加上過千年的藝術沉澱,自然也會有一定的價值。所以,也有一派表演藝人,盡力重構古老表演排場、傳統表演方法,甚至佈景道具、服飾、化妝也希望在舞台上重現。香港粵劇表演藝人阮兆輝,便在這個方向下過不少苦工。

 

本來一派要求改革,一派要求保存,難免是一個矛盾的對立局面;不過,因為在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中,戲曲藝術會在或明或暗、有意無意間汲取中外藝術元素,加強自身的藝術質量,所以中國傳統戲曲發展出一種融會外來藝術元素的力量,令兩派藝人暫時雖然未有對話,但卻沒有對立的敵對情況出現。

 

說回吳興國的嘗試,從《李爾在此》、《慾望城國》、《羅生門》等劇目和今次演出的《金烏藏嬌》得到觀眾的歡迎和支持,可以看到吳興國走的路是對的。不過,要替中國傳統戲曲作出改革,就如在半空中走鋼線一樣,必須要步步為營,否則就會從半空中墜下。吳興國的最新嘗試,是將京劇結合當前在世界多個地方都十分流行的嘻哈(Hip Hop)音樂的《兄妹串戲》,這個表演值得留意。


(原載於2003年10月《傳統再造》)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文學碩士及傳理學哲學碩士。多年來從事影視製作、文化節目策劃、教學、演藝及文學評論等,已出版評論十餘種。現為影視製作人、兼任講師、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報刊特約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