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外,靜心之內
文︰李立亨 | 上載日期︰2012年8月24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時間之外 »
主辦︰台灣優人神鼓
演出單位︰台灣優人神鼓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12-10-19-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明年,即將成立滿二十五周年的台灣「優劇場」,1994年開始創作結合擊鼓與戲劇形式的「優人神鼓」作品。十年後(2004年),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成了第一個邀請「優人」到港正式演出的本地主辦的國際藝術節,作品為《金剛心》。

 

在此之前幾年,香港藝術中心安排「優人」舉辦的工作坊與小型演出,已經讓部份香港藝文工作者,開始口耳相傳他們所傳達出的劇場能量。「優人」的演出隊伍,陸續有四位香港朋友加入,其中三人畢業自香港演藝學院,一人原為「香港話劇團」演員。有很長一段時間,優劇場海外演出的燈光設計者,也是香港人。

 

繼2006年,在香港藝術節推出「優人」與嵩山少林寺武術館合作的《禪武不二》之後,今年,「優人」更將《時間之外》的第一個海外演出城市獻給了香港。

 

走進「時間之外,靜心之內」的道場

 

從法國古城亞維儂、國際都會紐約巴黎倫敦、到北歐挪威、中南美洲巴西或是非洲的布吉納法索國家劇院,都可以看到優人神鼓的表演足跡。

 

新視野藝術節和全球超過五十個國際藝術節一樣,都發現了「優人」能將劇場轉化為道場的神奇力量。這裡,我們所說的「道場」,與宗教沒有絕對關係,卻和創作者用身體與生活來服膺的一種信仰有關。

 

講故事的劇場,旨在演繹故事與人物的意義與深度。然而,觀眾在「優人」的表演劇場裡會發現:分享一種從靜心(meditation)出發,進而用身體和音樂兩種節奏所轉化激盪出來的劇場氛圍,才是「優人」所要呈現的重中之重。

 

「優人」開始習鼓之初,藝術總監劉若瑀已很堅持要全部團員,按照她所邀請加入的音樂總監黃誌群的要求,「先學打坐,再學打鼓」,來展開學習的過程。這樣的訓練(或者說,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了「優人」的身體與表演體質。

 

團員除了持續靜坐的功課之外,每年還需要參加十天或更久的相關課程。「優人」有「走一天路打一天鼓」的「雲腳」傳統,過去十年,台灣東部與西部、西藏、巴黎,都曾被納入雲腳的地圖。走路之於「優人」,也是一種動態靜心。

 

靜坐和雲腳,讓「優人」身體有一種不同於其他表演者的安靜氣質。在大神鼓的激昂、雲鑼或僧砵鑼的石破天驚與低沉,或各式鼓聲的震撼之外,我們看到的「優人」,個個都還是肅穆自在。

 

這種獨特的身體質地,再融入音樂和劇場氛圍的縱橫交錯,觀眾會自然而然地走進一個「時間之外,靜心之內」的道場。

 

發現「偉大而繁複的擊鼓、聲響與寂靜之美」

 

所謂的靜心或靜坐,其根本的要義,就是要人回到自己。

 

回到自己?難道我們沒辦法回到自己嗎?難道我們心思一直都在飄來飄去嗎?

 

誠實地面對吧,我們確實沒辦法一直穩住自己的心。我們的心,一直都在到處飄蕩。許多禪師告訴我們,我們其實連一分鐘都沒辦法把握住,無法不讓自己的心思飛到九霄雲外。

 

所以,「優人」的訓練體系有所謂的「三打」:打坐、打鼓、打拳。先學習並持續靜坐,才進而去學習擊鼓,並用打拳來讓身體線條有規律可尋。英國《泰晤士報》說,「優人」的表演是「一種劇場、擊樂、武術與靜心的融合」。美國《紐約時報》則說,「優人」傳達的是「偉大而繁複的擊鼓、聲響與寂靜之美」。

 

明明是鑼鼓震天,處處是表演者衣角飛揚。但是,許多人卻能在「優」的表演當中,感受到「寂靜之美」。因為表演者很安靜——身體安靜,心理很安靜,所以,我們也都變得安靜了。外在鼓聲與動作的劍拔弩張,疾風暴雨,抑或是低吟與沉緩的移步與輕擊,反倒更襯托出另一種安靜質地。

 

有人要到深山大澤或宗教寺廟教堂,才會因境,心轉而靜;有人則在夜深人靜,才能因時,而倏乎靜默。有時候,當我們在欣賞「優人」演出的當下,似乎也在慢慢沉浸於安全、安靜、安心的道場氛圍。

 

或許,又因為這種氛圍並沒有強迫性。所以,我們會在表演結束之後,會在看到有如入定老僧的表演者時,才會先是大夢初醒,接著才忘情地報以熱烈掌聲。

 

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走進屬於自己的靜心的世界

 

然而,優人神鼓既然會走進劇場演出,自然也得在表演功夫上面有所表現。

 

因為,如果純粹只是修持靜心的人的出現,那叫作法會的出席。但是,「優人」並沒有在為任何教派服務。所以,「優人」在自己的山上劇場,要練靜坐,要練拳、練鼓,更要進行大量的排練。

 

優人神鼓曾以水的意象入手,創作出國際驚豔的《聽海之心》。新視野藝術節上回邀演的《金剛心》,加入大量梵唱與各式法器。這次演出的《時間之外》,現場的質樸歌唱與高科技動態投影,則會讓觀眾感受到繁複與樸素、隨性與秩序間的對話。

 

大約十年前,我曾隨優劇場的朋友,在台灣中部僻靜的山區,一起參加十天的「內觀」。在那期間,所有人都得保持靜默,每天靜坐超過十個小時。現場有來自印度的老師,可以在休息之前,接受學員的提問。當時,我曾問說:靜坐到底可不可以打開眼睛?

 

留著灰黑短鬍的老師說:靜坐是要你能看到你自己。你當然可以打開眼睛。不過,許多人打開眼睛,很快就會隨著看到的東西而起心動念。另外,有人閉上眼睛,卻更容易讓想像給牽到更遠的地方…...

 

「優人」在表演的時候,態度平和靜謐,眼睛似閉非閉。也許,他們正在等我們,等我們一起走進屬於自己的靜心的世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藝術碩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上海世博會城市廣場藝術節總導演。現任北京首爾東京戲劇節(BeSeTo)節目委員,上海壹戲劇大賞評審委員。他所寫的《我的看戲隨身書》等五本表演藝術主題專書,已在台北和上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