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雷雨──中國舞劇與形體劇場的CROSSOVER
文︰梁偉詩 | 上載日期︰2012年11月7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舞.雷雨 »
主辦︰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演出單位︰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012-10-26-2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鄧樹榮可能是香港劇場中最勇於衝擊邊界的導演。去年年底發表的無對白動作喜劇《打轉教室》,劍指香港第一個地標式作品及長期演出劇目,獲愛丁堡藝節的《FRINGE REVIEW》「TOP 100」排行榜,列為二千多個演出的第55位。回顧鄧樹榮近年轉向經典重鑄,一系列的《菲爾德》、《哈姆雷特》、《帝女花》(劇場版)到2008年版以來《泰特斯》的三個版本,每次都有不同的實驗性。2012年新視野藝術節,鄧樹榮更與邢亮合作《舞.雷雨》,再度挑戰「名著+劇場+舞蹈」的效果。

 

如果說,近年鄧樹榮的創作體系以「劇場經典再現」為核心,2008、2009開始便可說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方面是《泰特斯》從首演發展至「3.0」今年在藝術節的最新版本,實驗形體劇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自改編粵劇劇本《帝女花》為現代中國舞劇伊始,探索中國舞劇與形體劇場的CROSSOVER。2009年的舞蹈版《帝女花》大膽破格,別開生面在台上燈滅未開場之際,揚聲器播放鄧樹榮請觀眾不要翻閱場刊,呼籲留意廣播中他與邢亮的對談,並從中闡釋排演該舞劇的前因後果和創作關鍵。末段〈香夭〉又以收音機播放着公主駙馬殉情的結局,廣播聲音在劇院空氣中飄蕩,使劇場這個異質空間充斥着亘古傳說的回音。

 

2012年,鄧樹榮與邢亮再度攜手合作的《舞.雷雨》,將在《帝女花》的實驗基礎上,採取相對寫實的說故事風格、寫實服裝和布景設計,並嘗試開創嶄新又切合故事角色的舞蹈劇場語彙。因此,《舞.雷雨》將由《帝女花》的「中國古典舞X現代舞X芭蕾」,一轉而為「中國古典舞X民族舞」,如古典舞的花旦行當、青衣身段,民間舞的藏舞、朝鮮舞、大蘭花、小蘭花、花鼓燈等,並融合舞台化的日常生活動作,使得舞蹈語言更創新多姿。另一項令人非常感興趣的元素,便要數到《舞.雷雨》的服裝。過往,不管是形體還是舞蹈劇場,鄧樹榮旗下的服裝風格都傾向簡約,《舞.雷雨》卻從視覺考慮,以旗袍、馬褂、中山裝、小鳳仙裝的身份階級符號,折射出原著《雷雨》的特定時代氛圍和社會價值觀。

 

的確如此,在非語言化的演出中,道具服裝和舞蹈語言,必須稍稍分擔交代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和說故事的任務。《舞.雷雨》同時亦削繁就簡,大刀闊斧梳理出《雷雨》的六條主線,包括周萍向四鳳示愛、周沖向四鳳示愛、繁漪挽留周萍、周樸園逼繁漪吃藥、周樸園與魯媽重逢、結局周萍周沖四鳳死亡。鄧樹榮曾經在一次電台訪問中道出,由於曹禺《雷雨》是一齣家傳戶曉的中國現代戲劇經典,不妨預設入場觀眾大概已知故事梗概。《舞.雷雨》的六條主線,亦足夠勾勒出周家兩代恩怨情仇。

 

如果觀眾不善忘的話,數年前的張藝謀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是以《雷雨》的倫常慘案為故事骨幹,再視覺化演繹為宮廷鬥爭下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並加油添醬地讓魯媽變成飛天女俠,令人發噱。《舞.雷雨》卻反其道而行,強調傳統表演形式移植到劇場時,所需的適當詩化和虛化,甚至魯媽的後夫魯貴一角亦被消失。可以想見,《舞.雷雨》不以繁複的技法遮蓋經典原貌。再現經典,反而是一種開創精神的承傳,如何呈現全新的說故事方式、如何談宿命談倫理談悲劇,看官拭目以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