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簡出的當代莎劇——泰特斯2012
文︰水晶 | 上載日期︰2012年6月20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Larry Ng
節目︰泰特斯2012 »
主辦︰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演出單位︰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
城市︰倫敦 »
藝術類別︰戲劇 »

在北京東方先鋒劇院的《泰特斯2.0》(Titus)上演之前,香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剛剛完成了倫敦、挪威、波蘭和弗羅茨瓦夫四站的歐洲巡演,其中首站的倫敦演出,是今年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Globe to Globe戲劇節的邀請劇目之一。作爲該戲劇節「37種語言,37部戲劇」之一的粵語戲劇作品代表,鄧樹榮另一個版本的《泰特斯2012》不僅受到了當地華人觀衆的熱捧,其簡約美學及形體劇場的風格,也獲得了國際戲劇界的好評。

 

 

我在環球劇院所看到的版本,由於劇場天然條件的限制,本已簡至極簡的舞美,就乾脆減至於「無」。只有環形劇場上方的圓形天空和時時飄過的朵朵白雲,成爲額外的裝點。但導演鄧樹榮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環球劇場中區大量站立觀衆的特點,將劇情的許多部分與觀衆建立了聯接,獲得了該劇在普通劇場中所無法達到的觀演效果。

 

劇中主人公泰特斯忠心耿耿,卻換來兩個兒子被陷害流放、女兒被強暴致殘的悲慘命運。他在苦難的厄運面前,向台下的衆人大聲疾呼,金髮碧眼的觀衆對此漠然而立;身扛枷鎖的兩個兒子緩緩在人群中穿過,衆人自動分開一條路,目送他們穿過街市,走向死亡。這種現場感與戲劇感的聯接,讓人瞬間回到莎翁時代的環球劇場,也聯想到莎士比亞作品中,一再強調的「冷漠的民衆」之主題。

 

 

當然,即使離開環球劇場那麽應時應景的天然環境,《泰特斯2012》也絕對是近年來新排演的莎翁劇作中的佼佼者。莎士比亞一生所寫的37部戲劇作品中,Titus不算是最熱門的劇目,但其中復仇的主題和一次又一次慘烈的死亡,是莎劇中永不缺少的核心劇情。但,在鄧樹榮的解讀之下,《泰特斯2012》又是不一樣的。

 

首先,這部作品一改近年來許多莎劇講故事潦草、只在形式上玩花樣的普遍規律。《泰特斯2012》認認真真地卻又極其輕靈地將故事完整地呈現在了舞台上,這種扎實的述事,爲劇中人物情感的推進鋪下了必要的底線,讓觀衆得以在故事的發展中不斷對人物産生同情與共鳴。另一方面,這部戲又在舞美和服裝等方式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與象徵性處理,尤其是服裝的黑白灰三色,被用來對人服進行分類和視覺的識別,泰特斯家族的灰,羅馬皇族的白,以及哥特王后及族人的黑。三種顔色的著裝,在劇情的進行中不斷提示角色的背景,把戲劇衝突更加符號化與意向化。這種看似簡單的手法,在跨越語言族群時,卻是極爲有效的。

 

 

《泰特斯2012》對劇中層出不窮的暴力場面,處理手法也是含蓄與會意式的。特別是泰特斯的女兒被歌特王后的兩個兒子強暴之後,爲了避免她告訴別人,他們割去了她的舌頭、砍斷了她的雙手。身心痛苦、無法言語的女子,扭曲的身體,在灰色的衣裙之上,一雙血紅的手套、唇邊的血迹,單純依靠肢體的表演和顔色的衝擊,已清晰地傳遞了她的苦難和屈辱。這一類象徵性的手法,在舞台上一再出現,攜複雜的經典文本,回歸到質樸的戲劇假定和觀演默契,無需多言,盡在不言。

 

作爲一部將經典與當代的實驗性無縫對接的戲劇作品,《泰特斯2012》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導演鄧樹榮於80年代末在法國Ecole de la Belle de Mai接受演員訓練,並於巴黎新索邦大學就讀戲劇研究,他深受梅耶荷德「假定性戲劇」、葛羅托斯基「質樸劇場」、太極以及瑜伽的啓發,認爲劇場是一種透過自我發現去感受生命的藝術形式。其簡約美學及形體劇場的獨特風格,爲他帶來「簡約劇場煉金術士」的美譽。法國文化協會的《東西譚雜誌》更形容他是「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北京的戲劇觀衆,可能還會記得十年前他的獨角戲《馬老師的瘋狂教學法》之瘋狂與出人意表,而今年他的另外一部完全沒有臺詞的肢體喜劇《教室也瘋狂》,即將赴愛丁堡戲劇節演出一個月,並有望進入內地巡演。

 

 

在香港這樣一個專注於本土文化的戲劇氛圍中,鄧樹榮、毛俊輝和林奕華,都可算是另類一族。他們一直在試圖跨越語言、族群、自我身份認同等多重「窄門」的限制,邁向更廣闊的舞台,面對更多元的觀衆。這種嘗試,無論於香港戲劇還是中國的整體戲劇生態,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文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量的西方戲劇作品湧入中國,中國本土主流劇院團的創作卻仍停留在被僵化複製的斯坦尼體系內,巡演市場上充斥的則是大量快速製造、快速消費然後被丟棄的泡沫型「山寨」戲劇作品。像《泰特斯2012》這種結合經典劇作,以現代方式重新解讀,並傳遞新的美學和哲學思想給觀衆的作品,實在是珍貴而稀有。它應當成爲某種榜樣,供有志於戲劇者學習與思考,並爲中國的當代戲劇史,留下一些像樣的記錄與里程碑。

 

(原載於水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fb3a801015tdq.html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金融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後,從業履歷跨越投資銀行與文化產業兩大領域。中國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獨立戲劇評論人和戲劇節策展人,以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邀授課專家。

 

中國大學生戲劇節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原北京北兵馬司劇場(簡稱「北劇場」,該劇場被國內外媒體評為「中國最活躍的五大戲劇中心之一」)的主要創建人。參與策劃、製作《切.格瓦拉》、《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他沒有兩個婆》、《暗戀桃花源》2006大陸版、《洋麻將》等重要劇碼在大陸的演出和製作,取得全國性的影響力和成績。現為「愛丁堡前沿劇展」、「西溪國際藝術節」、「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等中國重要的藝術節策展人。

 

在境內外媒體發表數十萬字有關金融、產業投資、文化、戲劇、藝術等領域的學術及評論文章,受邀參加愛丁堡藝穗節、東京藝術節、奧爾胡斯藝術節、阿德萊德藝術節等多個國際藝術節,擔任駐場評論家及觀察員。出版《中國實驗戲劇(北京部分)》、《暗戀20年,只為桃花源》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