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愈辯愈暗
文︰賴勇衡 | 上載日期︰2012年2月27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法吻 »
主辦︰天邊外劇團
演出單位︰天邊外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3 - 27/12/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法吻》值得一再重演,原因之一是劇本留下很多讓導演與觀眾自行想像與詮釋的空間,可演繹出不同的結果。表面上這是一個懸疑劇目,從一樁已在法庭審結的性騷擾案開始,兩個當事人五年後相遇,被告牧師要翻案,原告女秘書Michelle跟他往塵封的記憶裡挖,希望像拼圖一樣湊出「真相」。編劇就是要跟「真相愈辯愈明」的常識開玩笑,辯論下去角色自己也疑惑起來,面對更多的「事實」,觀點不同,共識竟更難達致。因為牧師和Michelle不僅客觀地「重組案情」,而是不知不覺間翻動了自己的靈魂,翻出了陰暗面。若懸疑的目標是真相大白,這劇其實是反懸疑的,結局反而帶來更多問號,幾乎宣判了絶對公義在人世之不可能——人永不可能發現真相,讓含冤者得直,因為沒有人是完全清白的。

 

五年過去,牧師已成了商人,Michelle則嫁了另一位牧師。當他們決定與對方復和之時,新的裂口又打開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要原諒對方;但他們發現對方都這樣想時,等於自己的冤屈又多了一重。他們希望重構往事,以證一己清白。他們爭論當日是否兩情相悅卻沒有結論。Michelle說牧師狂妄自大,常常玩弄感情——這是牧師一位好友告訴她的。這可有趣了,同一個事實,Michelle得出「連你的好友也這樣說,你肯定是這樣壞」之結論,牧師卻指是朋友覬覦其地位而誣陷。這樣,證據愈多,距離「真相」卻愈來愈遠。

 

複雜的往事以對話的方式逐點披露重寫,鋪排卻層次分明,可見功力。基本情節已緊扣著觀眾的注意力,一起想「究竟當日Michelle是否喜歡牧師?」、「牧師是否不負責任的情場浪子?」——最終也沒有答案,讓人自行想像。更精彩的是兩個角色的情感變化;他們把椅子搬來搬去,描畫出二人關係的急促轉變。兩人兩椅,四者舞動,曖昧與抗衡不著痕跡地轉換著。當牧師不讓Michelle離開,非要說個明白不可之時,就把椅子擋在玄關上,坐上去就像一個寶座,像要重拾牧師的權威。有時他們背對背坐著,似乎看不見對方就能更客觀地回憶,但說到投機處,又忍不住轉身懇談;他們也可隨時離開座位,或一坐一站,或進或退,可說是角力,也可以是共舞。

 

佈景設計也層次分明,舞台分成二進,台前寬闊處是對話的客廳,後方有一狹小玄關,高出一級,推門就是出口。有時Michelle想逃出去,牧師擋住,有時是相反。每當這場景出現,玄關就凝聚了壓力,把他們「反彈」回台前繼續辯論,也意味著對話中「主客」位置之反覆轉換。結果牧師在Michelle激動禱告時還是逃了出去。那他是心虛了?Michelle的禱辭是大衛王認罪的「詩篇51篇」——為何要認罪,不是牧師才犯了罪嗎?禱告之前她才激動地說出,當年是神叫她控告牧師,以平凡人的身分,把這個事業有成的牧師拉下來——不就像大衛打倒巨人歌利亞嗎(但大衛後來也犯罪了)?辯論在此終結而未完成,但沉默之中似乎已最接近共識。牧師和Michelle都是出身寒微,「成為巨人」和「打倒巨人」一樣,都是驕傲的罪,愛與傷害也是糾纏的線。那誰是清白無瑕呢?基督信仰裡,出路只能是神的恩典,牧師和Michelle應該都知道,但他們的心靈仍籠罩在陰影之中。

 

(原載於2012年3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及電影評論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網誌及Facebook專頁:我不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