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之吻》是由導演陳卓威與編劇葉念琛合作的原創作品,故事以香港娛樂圈及上流社會作為背景,構成幾個主要角色的命運與掙扎。劇名以鱷魚互咬親熱的方式比喻人與情人之間的關係,相愛也可以是傷害,而在商業世界與藝術工作的不同位置上,這個大時代猶如鱷魚潭般充滿着挑戰,不同的人為了生存和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像鱷魚般兇殘,卻未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故事想表達人性,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個故事很有距離感,不容易代入故事人物的思想當中,作為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也找不到實在的意義。
故事講述女主角鍾家寶(談善言 飾)是三屆影后,在頒獎典禮獲獎時突然宣佈暫別影壇引退,令身邊所有人都很錯愕。女主角在劇中是一位資歷很深的演員,但同時感受到她有中年危機。她在事業上處於巔峰,但自我認為在瓶頸位置,眼見新紮演員林小美(Gao@COLLAR 飾)被外界認為是其接班人更感壓力與無奈。在女主角的感情世界中,她作為老闆龐振宇(袁富華 飾)的情人多年來一直願意做地下情人,也肯為不破壞老闆的家庭而主動退出這段關係。地產經紀程金發(梁仲恆 飾)雖然喜歡女主角,但明白她與老闆的感情關係,亦知道自己無法介入,只是默默作為朋友支持。在老闆的角度,一切都是生意與交易,無論是對女主角的感情,或是力捧她作為電影紅星的安排都是一種投資。這個故事集中揭露人性的貪念、執迷、奸詐、霸道或醜惡的一面,女主角自我矛盾的心情,出於她作為演員、女兒或情人的身份,都無法得到安全感,內心經常處於陰暗面。差不多這類型的劇情,慣常在電視或電影情節出現,所以並不覺得故事有新鮮感或趣味性。除非觀眾是同類人,否則很難理解每個角色的內心想法為何要去到這種層次。即使現實中有這樣的商業大鱷或同樣心理狀態的女主角,他們也未必是了解劇場的觀眾群。
首演雖然幾乎座無虛席,但對於真正熱愛劇場的觀眾而言是一場失望的體驗。主演的幾位演員都不乏名氣及號召力,但Gao作為專業歌手,唱歌雖然聲線響亮卻走音,演技表現也未達「好評」的標準,只是來自媒體或業內人士的包裝,與實際觀感不符。談善言的角色雖然有挑戰性,對於首次參演舞台劇就要駕馭這個角色的確有難度,演出時語速太快會在台詞出錯時更明顯地露出破綻,略欠自信亦削弱了角色的說服力。由於劇本內容難以打動觀眾,當角色的掙扎與痛苦未能有效傳遞,反而令人感到疲倦和困惑。較為有趣的情節全賴資深演員袁富華及梁仲恒的助演彌補舞台上的不足,他們無論是掌握台詞的節奏,表情及肢體動作的表達也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例如袁富華在街燈下突然張開雙手擺姿勢的一刻,或梁仲恆以滑稽的人面表情開手機屏幕密碼鎖的樣子,這些小心思都能扭轉沉悶的局面,承托著整台戲的氣氛。另外也值得一讚其他演員的表現:馮海銳演繹一夜情女友這個角色,表現得十分自然豪放,風騷挑逗但不會令人討厭;陳秄沁演繹女主角經理人這個角色,在言談舉止上,展現出實在又爽朗的感覺;張佩德演繹女主角的媽媽,與女主角在車上對話的一場戲,表現出母女情的真實感。唯這段戲的舞台設計用了現場攝錄投影在大螢幕的效果,時間太長集中於螢光幕上,反而失去了劇場環境帶給現場觀眾直接感受到的親切感,這點則較為可惜。
儘管有優秀的演員與幕後團隊,有恰當的燈光效果,良好的服飾、道具及場景佈置的配合,同時用上不少舞台科技,旋轉舞台及實時投影效果等,加入各式各樣的東西就像一道盤菜,材料豐富卻只有一種味道。劇情難以觸動觀眾,劇本過度聚焦人性的陰暗面,角色之間的對話流於表面,缺乏正面或啟發性的元素,讓觀眾難以產生共鳴或有所得着。觀眾在劇場中尋求的不只是揭露人性的黑暗或看到每個角色有什麼結果,更渴望留下深刻的記憶點,存有一絲希望或反思的空間,而這齣戲只有壓抑和空洞的感覺。雖然謝幕時掌聲如雷,但實際上筆者眼見在場有不少中途睡著的觀眾,反映出演出節奏和內容無法令觀眾維持基本的專注力,劇場現場的能量流失,即使有多少明星加持也難以填補空白。
《鱷魚之吻》演出的核心問題是它像一場為圈內人而設的展品,媒體與業界的好評與現場的真實感受有很大落差。近年越來越多這類型的劇場作品,它們是否只為了圈內人而存在?以明星效應支撐票房,是否應該更努力與觀眾的思想連結?當創作過於內聚於圈內語言或情感時,是否會忽略了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劇場應該是與觀眾內心對話的空間,並非一場自我陶醉的表演,如果只為滿足自己和行內人,這的確是不錯的自我陶醉。希望未來的創作能了解劇場的本質,製作出真正關注觀眾感受及有藝術深度的作品,而並非僅僅為宣揚名氣與製造話題來滿足票房收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