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的《茶魂》是一部「歌劇音樂會」,雖然具備歌劇的元素,但卻減少了傳統歌劇的隆重。它同時重視音樂的表現和表演,樂手的演奏也成為視覺表現的一部分。這部作品於2002年首演,源自於1997年譚盾獲三多利音樂廳的委約,展現了他對音樂與視覺藝術的深入思考。
《茶魂》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涵蓋了愛情、三角戀、賭局與決鬥等傳統歌劇的元素,但更深層的哲學探討圍繞著茶與禪。雖然角色之間有大量的互動和對話,整體卻顯得內斂,充滿思考與自我探索的瞬間。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徵與隱喻,使觀眾在品味之際,仿佛置身於品茶的過程中,探索生命的深意。
編劇徐瑛的劇本深受中國文化哲學的影響,故事源於真假《茶經》的爭議,描繪了唐代蘭公主、扶桑王子聖響、皇太子及陸羽之女兒牽涉的賭局。劇中充滿比喻和禪語:「縱然茶碗是空的,香味洋溢;縱然影子消逝,美夢正甜」,而喝茶的過程象徵著人生的旅程:「種茶難,採茶更難,品茶難上難…」關於人生、道與自然,以至人間的愛,皆能在茶中找尋答案:「普洱的平靜,茉莉的清骨,烏龍的深峰,龍井的綠幽。」這些充滿禪意的對話,雖然不如傳統歌劇的敘事方式,但卻使作品顯得高貴而雅致,帶有一份恬靜與古樸。整個觀賞的過程也有如品茶一樣,有角色間的嫉妒和生死對決帶來的苦澀,也有扶桑王子聖響悟道後的苦盡甘來,也有聖響和陸羽之女談茶論道的舒適、淡雅。
中國茶道講究「茶禪一味」,一杯茶彷彿融貫了水、火、土、木,喝下一杯溫熱的茶,有如與大自然合一。譚盾讓水聲、紙張的聲音以及陶製器皿的敲擊聲成為音樂的一部分,由敲擊樂手榮辰初、余林橞,和廖智敏演奏,她們也同時扮演「樂神」(Muse)的角色,敲擊樂手在舞台上進行大自然的祭祀儀式,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
舞台設計上,三張似宣紙的長條垂掛,既作為投影幕布,亦伴隨敲擊樂手翻動所產生的風聲,水盤的佈置優雅美麗,還有一名敲擊樂手敲打陶製的器皿,以及兩位豎琴樂師空靈的樂音讓空間游移於真實與冥想修行的時空,她們就像大自然的靈氣,增加冥想的靈性氛圍。此外,蒙古喉音的運用更為作品增添大自然的聲音,使觀眾更能投入於這種氛圍之中。除了有自然質感的水、土、紙張的色彩,導演也運用了茶的顏色:紅、綠和白,穿這三種顏色的舞者在台上穿梭。值得注意的還有簡化的樂團組合,編制裏沒有雙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和大號,加入了低音長笛和低音單簧管,弦樂的人數也比一般管弦樂團少,音樂聽起來更覺輕盈。
《茶魂》作為一部「歌劇音樂會」,簡約而深邃,展現了茶道的精神,以現代的眼光重新解讀古代的哲學。譚盾親自指揮的香港演出中,Lucy Fitz Gibbon以溫柔而堅定的聲音詮釋深愛情人聖響的唐代公主,孫礫以沉厚的聲音演繹扶桑王子聖響的執著,而女中音劉倪汝靈性地道出陸羽之女的茶道精神。
《茶魂》既抽象又接近生命,使觀眾透過視聽體驗感受生命的存在。正如譚盾所言,這是一部「能夠看的音樂,能夠聽的顏色」。整個演出充滿詩意,讓人如沐春風,深刻而動人,無疑是一場值得珍藏的藝術盛宴。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