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能否映出全貌?
文︰比布 | 上載日期︰2025年5月14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李幸凝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2025/04/19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其他 »

從杜哈絲的《死亡之病》,到李幸凝的《沉默如夢囈》。當碎片化的文本遇上多媒介藝術,兩者的碰撞又會否產生新的想像?

 

處理碎片化的文本時,容易因為觀眾對文本不夠認識,或創作者選擇的段落不夠精準,導致觀眾未能扣連舞台處理與文本的關係。但《沉默如夢囈》的舞台處理能有效地幫助觀眾理解選段的內容,亦能呈現導演如何理解那些碎片化的文字,是令我感意外的。表演者在舞動,伴隨着低音大提琴沉實的跳音、Sul Ponticello(一種弓法)所產生的金屬聲,奏出徘徊在生死、存在危機、性、性別、身體等等的掙扎,彷彿走過漫長的夢魘。迎來晨曦之時,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法。對觀眾而言算是一個豐富的歷程,但因涉獵題材之廣,目前作品屬於碎片或瞬間的呈現,像裝置藝術,未能一同指向某個核心主題。討論蜻蜓點水,加上未有好好處理與觀眾的關係,因此在整體的呈現上較少新鮮的刺激。

 

其中一個我喜歡的元素是床單的運用。看着表演者如何與床單互動,床單時而被擠成有形之物,但在表演者放手的一瞬間就變回虛幻的形象;其通透的特性配合燈光的轉換和設計,充滿可能性。開首的部分表演者借用床單做出不同的偶戲,令人期待之後的變化,但後段則走向常見的選擇,如以床單包裹自身以表束縛,便覺得有點可惜。團隊在舞台美學上花了不少心思,試圖在簡約的設計下,透過跨媒介素材的碰撞,帶出詩意的瞬間,但如果某些主題能深化,相信會帶出更多深刻的討論。《死亡之病》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但在此作中,從來未有一名女性在台上現身,表演者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名男生。這是探問性別和身體的常見方法,在演出中也偶有看見性別或身體模糊的時候,但畢竟《死亡之病》是以女性視角主導,我會期待除了帶出生命經歷不受身體和性別限制,是所有人共有以外,換了一個男性作論述會引發怎樣的討論。

 

此外,倘若希望進一步將觀眾與表演者的界線模糊化,與觀眾的關係需要更好地釐清和建構。創作團隊開初希望以觀察劇場(Voyeuristic Theatre)切入,即觀眾作為主動觀察的對象,窺視一個私密的經驗。如果希望凸顯窺視的感覺,表演者的人物形象需要更具體地建立,或需要打破第四面牆與表演者觀眾交流。現在表演者的身分未明,加上立了第四面牆的處理,難以建構觀眾偷窺一個人私密狀態的視點,反而會傾向在作品空白的位置尋找共鳴,或將自己代入其中,是截然不同的觀賞體驗。但即使以此角度切入,同樣地因為作品的主題甚廣,討論只能輕輕帶過,因此未能引發更深層的對話。我會期待「沉默」的呈現,現在每個段落都很飽滿,在視與聽的體驗上都非常豐富。但在不斷的官能衝擊下,沉默又會在哪裡呢?又是否有空間讓它存在呢?而「沉默」最終以牆上的投影句子與表演者對話呈現,有點眼高手低。的確,有部分作品會以極致的豐富和嘈吵反襯沉默,但從此作可見主創團隊比較執着於每個瞬間的美學,忽略了整個作品的連貫敘述,因此未能好好鋪墊「沉默」出現的張力。倘若作品的鋪墊更清晰,以及多考慮觀眾的視點和與之的關係,將目前的多媒介藝術美學再推進,相信作品能更進一步發展。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文化研究人,劇場愛好者。閒時於個人專頁「比布的小星球」發佈電影、劇場及書籍分享或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