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價值的形塑:「母女關係」下的女性自主性與限制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24年6月3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三母女
主辦︰香港話劇團
城市︰香港深圳 »
藝術類別︰戲劇 »

戲劇中以親情為題材的作品十分常見,香港話劇團的原創劇本徵集活動「風箏計劃」以「生活的褶皺」為主題,生活中的故事離不開「家」、親人間的感情與關係。計劃中的作品在呈現親人間的困局與矛盾時,大多都選擇了母與女的組合,透過女性角色的視角多方面描寫家庭關係,並以刻畫「女兒」的心理壓抑為主。

 

是次研究選取了趙芸《喝了牛奶再睡覺》、陸嘉琪《不會說……不會說》、曾寶妍《綑綁》及尤逸漢《三母女》。劇中的女性角色的自我價值,不因工作能力或個人才能而來,而是建立在他人肯定上。女性被家庭施加的身分所規限,自身不自覺地承擔著家庭責任;母親或他人在形塑女性價值時,也以父權社會的價值取向,來對女兒作潛在剝削和壓迫,情緒勒索,甚或道德綁架。

 

母女間自然而然地存在情感聯繫,角色渴望獲得來自母親的肯定,為了建立自我價值,而滿足他人期望。趙芸《喝了牛奶再睡覺》中的白依依是年輕的藝術家,母親讓她學畫畫是為了彌補自己因生小孩而錯過的人生,二人的感情裂縫在於母親渴望女兒為自己達成夢想,但女兒的成就同時在提醒著自己錯過了甚麼。這種矛盾的情緒讓母親一直否認白依依的才華和成績,更漠視她的負面情緒。女兒被迫在倒模般的人生中前行,試圖通過自身努力得到母親的認可,會因與母親長得相似而高興,也因母親的否定而有壓力。劇中的另一角色陳思然,單親家庭長大,其實也不自覺地在重複母親的人生,因看到母親戀愛的樣子而懵懂地開始早戀,最後成為了年輕的單親媽媽。她對兩歲女兒未來的投射,其實也是自身對來自母親支持的期許,哪怕假設女兒將會「初中輟學、在超市當搬運、年輕結婚、18歲生子」,陳思然仍說「我絕對不會像我媽媽一樣。不管我女兒以後做甚麼選擇,我都會支持她。」女兒不用按母親的想法而活,女兒可以得到母親無條件的支持,她為自己建立的母親形象,正是她們在當下的處境中,求而不得的渴望。

 

《喝了牛奶再睡覺》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陸嘉琪《不會說……不會說》中白耀靈在記憶混亂的母親前扮演貼心乖巧的孖生妹妹白耀君,在扮演過程中重新形塑母親心中的女兒,想母親重新記得自己,在乎自己在母親心中的形象。母親在母女關係中犧牲,負起照顧家庭與女兒的責任,同時要求大女白耀靈對家庭、對妹妹負起同樣的責任。三母女關係親密,家庭由三人的情感維繫,家庭的責任成為負擔。因此當妹妹出事了,是白耀靈沒有保護好妹妹;母親為了她們放棄了幸福,白耀靈也在情感上壓抑自己,「我開心,我媽咪就開心。我唔開心,我媽咪就唔開心,所以我唔開心係個問題。」女兒的個人感受需向母親負責,不明確表露負面情緒,是為了滿足母親對女兒快樂健康的期望。承擔責任、反省自己、照顧家人感受的白耀靈作為一個女兒,她還有那些不足?為何她不可以做自己,而要扮演妹妹的角色呢?妹妹陶瓷教學時語氣溫婉,面對男朋友出軌選擇傷害自己而非決絕離開,日常與母親相處也不會多作反駁。性格溫柔的妹妹與獨身姐姐不同,為何強勢有主見的姐姐沒有男友,也不得母親喜愛,當姐姐要以扮演討喜的妹妹、承擔家庭責任,來獲得男性與長輩的認同時,是否在進一步地限制了女性的自主性呢?

 

這種報恩式的自我壓抑在曾寶妍的《綑綁》中有更明顯的呈現,女兒的感受、價值因身分而被母親限制。阿蓮為照顧患病而不良於行的母親,辭去工作,犧牲個人的時間、金錢、生活,只是她的付出並未有獲得欣賞,反被母親嘲諷「你好偉大」。母親認為女兒對家庭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我係你阿媽」、我「養大你」,因此她可以對女兒隨意責難,否定女兒的付出,罔顧其感受,阿蓮對此有怨,卻也從沒打算放棄親自照顧母親。弟弟說:「你無結婚,由你返黎照顧阿媽好應該」,單身女性就不能擁有個人生活?在家庭關係中,長姐為何就要承擔起照顧的責任?

 

《綑綁》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作品裡的女性比男性對家庭有更多的責任感。尤逸漢的《三母女》母親為子女忍受丈夫外遇和家暴,晚年為了子女生活如常刻意隱暪病況。姐妹想擺脫破碎家庭帶來的影響,但在婚姻關係上卻不可免重複母親的人生,姐姐為了子女擁有完整的家,與出軌的丈夫移民,為家庭犧牲事業與個人感受。妹妹說:「我好努力撇甩你哋對我既影響」,但她同樣也經歷了離婚,因不想如兒時父母吵架般避開爭吵而顯得無情。相對於劇中的男性角色,維持完整的家不在他們的考慮中,出軌的兩代父親,甚至弟弟的生活重心都不在照顧家庭、或關懷親人的感受。編劇在刻畫女性在家庭關係中負責的角色時,輔予了照顧、維繫的責任,女人不只是女人,從身分上同時是母親、妻子與女兒。

 

《三母女》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身分是她們被壓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限的框架。若把《綑綁》在結尾的一句對白:「你係有價值的存在,你配擁有自己的人生」,套用至研究對象中的所有女性角色,作品提出理想中的女性生活模式,她們都是獨立自主的人,可以勇敢地追求想要的生活,不活在他人的認可中,但如何做到?以上作品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和解的方法,從來不是別人,而在自己身上。《不會說……不會說》中丁梅的記憶日漸消退,她腦中只餘下為女兒預備晚餐的回憶,「媽咪要記得你哋,我先會記得自己」成為母親後,她的自我價值只由女兒來實現;當《喝了牛奶再睡覺》中的陳思然說,母親是一本由女兒來填滿的書時,我不得不發出疑問,陳思然除了是母親以外,她也有她的夢想、喜好,怎樣才可以做自己,而不只是別人的母親,也不是別人的女兒呢?當女性對自我有正確認知,重視個人的感受、抉擇、前途及生活,才能真正地獲得自我認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