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動蕩和女性主義中的悲劇《親愛的.柳如是》
文︰諾敏 | 上載日期︰2023年11月1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話劇院
地點︰香港
日期︰13/9/2023 7: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潘惠森導演今年剛成爲香港話劇團的新藝術總監,九月帶來他本季的第二部作品,是自編自導的新劇《親愛的.柳如是》,英文是Liu Rushi, My Dear,光是劇名已經可以引起不同的解讀。全劇共兩幕45場,從明末歌妓柳如是(黃慧慈 飾)13歲演到清初1664年她46歲自縊身亡,接近三個小時。從形式上來説,整齣戲借助舞台上大小兩片可以左右滾動的長方形平台,演變出不同時空。例如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均由余翰廷 飾)在其中一個平台上或坐或走,就是關外或者北京,氣氛深嚴肅殺;而文人仕女在前面的大平台出現時,再加上水聲,就是蘇杭的畫舫或者樓臺水榭。

 

從内容方面來講,《柳》劇的特點可以説是「文人戲」:潘導演和張秉權(場刊介紹是負責「戲劇文學構作」),大筆勾勒出清軍、闖兵和明將洪承疇(陳嬌 飾)的激烈交戰,又通過台詞巧妙地解釋了故事中人物的不少詩作,這些都要求觀衆有一定的的國學修養。再加上劇中兩位故事講述者分別朗誦了蘇軾的〈大江東去〉和李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兩首詞,整台演出就宛如一席詩詞盛宴。既然是文人戲,主題比一般劇作多也不足爲奇,從亂世中的抉擇到女性的地位,在在使人感時傷世,嘆息不已。筆者作爲一位中年女性靜坐於大會堂劇院,鑒於各種人物的交織,觀劇後自然縈繞於心,百感油然交集。

 

《柳》劇的編寫真是令人讚賞,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柳氏三段戀情都在兩幕中交代得有條不紊。不但如此,劇本的種種細節也隱含了不少背景和意思,例如舞台燈亮後的第一場,是努爾哈赤與兵將在關外宣示「七大恨」,包括明朝殺死了自己的祖父和父親、又驅趕邊境上的女真人、盡毀他們的田地房屋,話劇一開始就顛覆了以漢人為中心的歷史觀。接著第二場是富貴人家選購妾侍婢女,其中的具體步驟是根據明末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裏的名篇〈揚州瘦馬〉,「瘦馬」是指像柳如是那樣的女子,即繁華都會人口買賣的受害者。

 

柳如是後來淪爲遊江畫舫上的歌妓,第一幕就是以她和才子宋徵輿、陳子龍(蔡溥泰、陳健豪 分別飾)先後兩段戀情爲主。這一時期的柳如是,青春少艾,才藝非凡,難得資深演員黃慧慈演來活靈活現。由於柳氏誓不為妾在先,所以宋陳兩家當然絕不會同意婚事。歌妓縱然可以於青樓陪伴文人雅士一起飲酒作詩、高談闊論,但是如果想成爲正妻,簡直是世俗不容,難比登天。首先是宋徵輿被迫離開,然後劇中自第18場陳子龍元配對柳如是「宣戰」開始到後者凄慘吟詩起舞而止,連場好戲,可以説是第一幕的核心。明媒正娶的陳家元配跟家婆和妾侍的一番議論,用上了打仗的比喻,三令五申必須棒打鴛鴦,正正説明了陳家的中心是男人,這充分表現了女性在古代是從屬於男性的問題。

 

陳家三個女人剛離開舞台,燈光轉暗,舞台前方右側小門打開,透出燈泡黃光,出人意表地張愛玲(王曉怡 飾)走了出來,造型是仿照常見的張氏黑白照片上的髮型服飾(但在劇中改成脫俗的藍色)。只見演員手拿點上香煙的長煙嘴,緩緩沿著台前一道斜坡走到舞台的另一邊。她走走停停,錯落有致地唸出張愛玲的名篇《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柳》劇用上兩片平台,空間上本來就穿插多地,現在加上現代女作家一小段獨白,真是神來之筆,盡顯劇場表演的優越。張愛玲出生於上海,而柳如是是上海旁邊的嘉興(或者吳江)人,她們的對比是如此强烈:陳子龍和張氏第一任丈夫胡蘭成都是一時俊彥,但前者抗清後者降日;再如兩位才女後來都是少妻嫁老夫,但柳氏的夫婿是真正懂得她的才華,而張愛玲則是在美國嫁給了一位德裔老作家。最重要的是,潘導演似乎在訴説古今才女的相通,或者是歷史在重演,再或者是世人偶遇的玄機吧。

 

再説陳柳二人,他們最終被拆散,致使後者受情傷而愁苦不斷,一日在婢女和好友黃媛介(由郭靜雯、文瑞興 飾演)面前,突然提大毛筆癡癡起舞,狀似題壁寫字,同時或唸或唱;熟悉柳如是生平的(或者觀劇後再閲讀柳氏傳記的)觀衆就知道這時的台詞是來自柳氏十八九歲時根據詞牌〈夢江南〉(或稱〈憶江南〉)填寫的二十闋詞,首首情真意切。例如第九首:「人去也,人去夢偏多。憶昔見時多不語,而今偷悔更生疏,夢裏自歡娛。」詞中云「多不語」,其實意思是後悔當時不多語。再如第十六首回想與陳子龍貪玩捉迷藏但每每藏得不久:「人何在?人在石秋堂〔應爲一處園林府邸〕。好是捉人狂耍事,幾囘貪卻不須長,多少又斜陽。」為柳如是著書立傳的史學大家陳寅恪就很欣賞二十首《夢江南》,認爲是「絕世之才,傷心之語」(初版《柳如是別傳》上,第265頁)。女主角黃慧慈一襲白袖青紗長裙的唱唸做打,「傷」心悅目,讓觀衆在劇院現場欣賞到潘導演的精心佈置,再加上香港舞蹈團楊雲濤藝術總監的編排、陳偉發的音樂,確實是香港劇壇的極至。

 

第二幕主要講述明朝滅亡和柳如是的下半生。除了兩片平台繼續發揮空間挪移的作用外,編導還安排了兩位追述者來交代衆多歷史事件,他們是明末才女黃媛介和文學家張岱(周志輝飾演)。再者,由於整齣戲的佈景遵循了簡約主義,台後背景只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大概是畫在大幕上),有時候石前再加上一大片垂簾,所以黃張二人的對話就點明了場景,並且補充了一些劇情和細節。例如明末大臣、文壇宗師錢謙益(高翰文飾演),年近六十,被柳如是的詩句和才藝迷倒,同意以大禮迎娶,引起一衆士大夫和讀書人譁然非議。黃張兩位補充說:朝廷大臣娶歌妓已失體統,何況二人於畫舫上合卺行禮和遊江,所以遭俗人往船上扔瓦礫碎石。再如張岱提到錢家著名藏書樓的大火,珍藏盡毀,從而引出柳如是的獨白:空氣中還有油墨焚燒的香氣,但我不會哭……

 

作爲悲劇,劇名「親愛的,柳如是」讓人想接著說:我們體會到你的傷悲。第二幕自張岱述説闖兵攻陷北京城、崇禎帝和皇后自殺開始,悲傷的事情就接踵而來。首先是柳如是和陳子龍重遇,昔日二人都才氣過人,知心相戀,今日後者以錢夫人稱呼對方,前者則把首飾拿出來支持抗清事業,而且他們都知道這可能是永別。最後陳子龍被俘,押解途中伺機投水自盡。他是在舞台後面平台右邊一躍而下,而柳如是就在前面的平台先是舉單手跪下,隱約就是「無語問蒼天」的意思,然後全身平躺,身軀扭動,痛不欲生。陳子龍應驗了柳如是在第一幕説過他要為大明而死一句話,但未亡人心如刀割,筆者覺得這是全劇最讓人感傷垂淚的地方。

 

崇禎帝死後,女真人入主中原,柳如是勸說錢謙益自殺殉國,自己則準備殉夫,但後者並沒有聽從。相反,他與其他大臣打開南京城門投降滿清,在劇中他又引用史可法在揚州被殺後清兵屠城十日的事例向柳如是解釋。其後錢謙益是暗地裏傾囊資助多支反清復明的義軍,因此受到牽連而坐牢,錢氏族人避之唯恐不及,幸好還有賢妻柳如是奔走營救出獄。在全劇末尾部分,鄭成功兵敗退守台灣,大明氣數已盡,導演安排頭髮斑白的錢謙益在空蕩蕩的舞台上憔悴獨行到中央,同時畫外音傳來錢氏的獨白,聲音蒼涼,訴説自己總是在夾縫中生存――於當官與退隱之間,於明朝與清朝之間,於生和死之間。其實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充滿矛盾呢?理想和現實,事業和家庭,故鄉與寄居地等等。

 

「苦哉民耳!」(或作「苦我民爾」),這是崇禎在闖兵圍城時説的一句話,在《柳》劇最後數場戲中,幾位演員都復述了一遍,例如洪承疇引用「苦哉民耳」爲自己降清解釋,並且請多爾袞善待漢人。明末清初是亂世,當今國際局勢也風雲變幻,經濟不穩,又何嘗不是苦哉民耳!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柳》劇,箇中的故國情懷,在香港觀衆當中又會有多大反響呢?潘導演早年在美國求學,回港後的其中一部力作《親愛的,胡雪巖》大獲好評,他本人對歷史人物、世事滄桑一定感觸良多吧。

 

劇評人當然總可以在劇中找到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全劇顯得冗長,筆者坐位後面的年輕人在劇終魚貫離場時就説感覺有些沉悶。既然打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結構,採取了時空穿插的模式,就容易縱容了過多的故事内容,情節沒法做到高度集中。更何況是錢柳姻緣這樣大時代的故事,陳寅恪也爲之寫了上中下三冊巨著,書末最後一頁寫了一段偈語,其中四句就是:「述事言情,憫生悲死。繁瑣冗長,見笑君子。」關於錢柳二人和明朝的遺民,有説不完的話,劇本冗長確是在所難免。另外就是劇中多次重複了「花樣年華」四字,以概括江南名士和像柳如是和黃媛介等才女的美好青春,不過觀衆如果知道甚至熟悉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四字實在讓人產生了別的聯想,難道這本是編劇其中的一種寓意?(無獨有偶,王家衛也是上海人,《花樣年華》算是現代滬杭文化在港的延續吧。)

 

《柳》劇首度公演,筆者很慶幸能躬逢其會,而且沉浸其中。因爲已經很久沒有觀看接近三個小時的正劇了,所以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可以説是重新感受到戲劇表演形式的感染力。至於内容方面,就像看了一部深刻的文學作品,再次體會到女性遭受到的不公平以及個人命運如何身不由己地受到社會時勢的影響。所幸現代女性的種種才華在社會中可以獲得發展和認同,但同時也為柳如是的命運深感惋惜,唏噓再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戲劇愛好者和研究者,香港科技大學語文教育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