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極地,怎樣謎情——論神戲劇場十周年之作《極地謎情》中的反差手法
文︰林皓賢 | 上載日期︰2023年10月16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極地謎情 »
主辦︰神戲劇場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3/9/2023 3pm, 7/9/202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2012年,黃秋生與梁祖堯曾演過由法國小說及劇作家Eric Emmanuel Schmitt於1996年撰寫的《迷幻變奏曲》(Variations Énigmatiques),香港當時名為《極地情聖》。事隔十一年,黃秋生再一次挑選了這個劇目作為神戲劇場十周年的演出作。同樣在那個極地,不一樣的對手,這次為神劇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謎情」。

 

故事講述黃秋生飾演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克先生,在隱居多年後突然發表新作,出版了他的第二十一部作品——《隱藏的愛》,亦是他的第一部愛情為題的作品,並獲得坊間一致好評。一天,游學修飾演的黎斯,以小報記者的身分,上門訪問白克,在訪問的過程中,慢慢揭開了一個又一個隱藏在書中背後的神秘關係。誠如游學修在社交平台與及在每晚演出後的感言中說,如果觀眾在知道真相後再二刷甚至三刷,那個感受的確會很不同。筆者在之前並沒有看過原著以及《極地情聖》,九月三日看了第一場後,第一個感覺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故事是吸引,舞台設計是平凡中見真功夫。兩位主角的交流很到位,但感覺還是有比較強的「秋生」與「修仔」的影子。到了九月七日筆者再進場,換了更近的位置去二刷,整個感覺不同了。由於知道了劇情走向,能注意的細節更多,反而覺得自己第一次的觀察是有誤的。這劇要分析的內容不少,受篇幅所限,筆者會分成兩篇文章來談談這次的演出。

 

本篇首先集中討論是次演出運用反差推進故事的方式。

 

本劇分成九個分節,[1]而這九幕故事,都是發生在同一個場景:白克先生在冰島的家。故事主要由白克與黎斯的對話推進,如果只靠單一場景、兩人對話,故事容易沉悶。的確,坊間亦有不少評論指故事很弱、很悶。上一次的《極地情聖》,亦是因為沒有好好處理故事對白如何更在地更能讓大眾接受的問題,以致評價亦不好。

 

而在筆者角度來看,這次演出有兩個成功的因素。一是對白貼地、大眾化的程度到位,所以悶場不算多;同時仔細留意人物互動及對白的意思,會發現很多伏線不斷埋下,等到劇情推進的某個位置將這些伏線「引爆」。例如,一開場利用昏暗的燈光襯托著白克先生在飲著酒、拿著信在讀的身影;隨著主題音樂〈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響起,白克也起身,在陰影中看著觀眾。一個滿懷心事、滿有悔恨的老年男人形象便帶了出來。這個形象,與後來白克面對黎斯那個高高在上、不相信愛情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一開始先將白克更真實的形象與心境呈現給觀眾,這樣觀眾在劇情的首四幕看到白克咄咄逼人、高傲自大的形象就更有強烈的反差,也讓觀眾更清楚他利用自大來武裝自己,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而這亦是第二個這次演出的成功因素:利用「反差」,有節奏地推進將兩小時的故事(這亦是劇中的實際時間流速),做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白克形象強悍(攝影:Benny Luey,鳴謝神戲劇場提供照片

 

故事中的反差營造,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兩層。一層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如何用反差塑造鮮明的形象;二是故事情節,如何利用反差做成劇情中的權力易位。

 

正如上文提及一開始怎樣透過塑造白克的真實心景,反襯出故事正式開始後白克的高傲自大形象是一種很明顯的偽裝。白克與黎斯的形象亦是如此。一開始白克以淡定地開槍射人等行為來建立自己強勢的形象,矢口否認自己答應黎斯進行訪問,並不斷對黎斯進行人生攻擊、百般批評。然而,在黎斯兩次憤而離去後,白克服軟求黎斯留下寫他的故事,揭開他不同的身分。正因為故事前段不斷誇張地建立白克的自大,高傲(這種誇張又是恰到好處,不多不少),所以到黎斯揭開自己的第一個身分時,白克之前放自己在有多高,那一刻就跌得有多重。

 

黎斯一出場時受槍聲所嚇而驚慌失措,給予人文弱書生的感覺。但隨著故事的推進至中段,黎斯的身分逐步揭盅。觀眾才意識到,這個文文質彬彬的黎斯,原來暗藏了老謀深算的一面。此劇透過記者的身分和塑造黎斯弱勢的形象,令觀眾不會懷疑他的身分。直到白克在第五幕中質問黎斯「你很了解Helen嗎?你跟她很熟嗎?」黎斯表露自己「Helen 老公」的身分後,白克與黎斯二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就開始易位,變成黎斯開始佔上風。如果觀眾細心留意,在黎斯身分揭盅前,二人的互動其實埋下了不少伏線。包括:

 

  1. 白克每次被追問關於小說原型參考時,他的很快轉話題,但黎斯好像早知道答案;
  2. 白克每次提到Helen,黎斯的表情是古怪的,而白克沒有留意黎斯的表情;
  3. 黎斯放下錄音筆時,白克疑惑的表情,之後白克又揭發黎斯其實沒開啟錄音筆,黎斯是又驚慌又無力;
  4. 黎斯問到白克與有夫之婦發生關係時,不怕別人的老公找上門嗎?白克信誓旦旦說不會怕,而黎斯身分揭開時,白克不懂反應又害怕的形象形成反差。
  5. 白克要黎斯送信,黎斯自然想拆信的反應。

 

在白克知道了Helen 的死訊後,兩個男人的坐位、站位,由經常正對面,變成平坐。這個轉變十分有意思。兩人一開始是受訪者與訪問者的關係(暗地裡則是「襟兄弟」),就算二人是以一個直角L字型的方位坐著,但經常見到面對面交鋒爭吵的場口。而到中段開始二人平排坐,甚至黎斯想擁抱白克來安慰白克,身位的轉變反映了二人的關係也不再對立。黎斯是一個很懂分享的人,所以他不斷分享與Helen 的生活時,白克說「不習慣與人分享這些」,特別是自與黎斯的關係不懂自處。這呼應了白克不習慣與人分享,但又分享了同一個女人,這種關係打破了白克對生活的原則,令他的防線塌了下來,再沒有那種強勢。

 

 

坐位轉變為平坐,二人不再對立(攝影:Benny Luey,鳴謝神戲劇場提供照片

 

但故事又開始埋另一伏線:Helen 的死期。黎斯刻意隠暪了Helen 的死期,只說是「春天來的第一天」當白克在大發脾氣咒罵Helen,觀眾或已可從黎斯的痛苦表情中猜到一二Helen已死。另外,故事早段白克讚那些信時,透過黎斯奸笑的表情,「心水清」的觀眾大概會猜到那些信是黎斯寫的。而當白克問黎斯為甚麼Helen不回信時,黎斯答「因為我覺得已夠了」,而不是說覺得Helen 已夠了或Helen 覺得夠了。但白克那一刻沒考慮那麼多,在場不少的觀眾當刻也沒思考那麼多。

 

所以到了最後一幕〈安慰〉,白克想問起Helen 的死期,黎斯才說十年前,那些信是黎斯寫的。那一個反轉在筆者看來驚喜沒那麼大,因為前面的伏線不少都有指出這個方向,只是不知黎斯寫了多久的信吧。不過,筆者看了兩場,兩場大多數的觀眾都感到嘩然,好笑,也算是成功做到了反差的效果。從Helen死訊公布的那刻開始,兩人的權力關係是再度轉變,由這段開始到劇終,即便白克最後有過反抗,但主導事情的已變成黎斯,所以到最後,白克仍是叫了黎斯回來(是用一下槍聲叫回來),表明會繼續寫信,也是因為他也接受了黎斯(這時二人是平排坐下然後完場)。

 

故事有它的脈絡節奏,如果演員沒法將這些節奏帶出,掀不動觀眾的情緒及投入感,那這個故事是失敗的。《極地謎情》雖然只靠一個場景及用兩個人對話來推進故事,但黃秋生與游學修在演繹角色時,在細節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不單在對話上、甚至肢體語言上都有不少細微伏線,令故事生動了很多,亦將故事中所需要的反差做得很到位。當然,最後真相的反轉,作為高潮位,筆者覺得不太夠力,太多細節伏線,反而讓人容易猜到真相。

 

下一篇,筆者會再分析劇中的舞台效果及蘊藏的象徵意義。



[1] 分別是1) 上帝、2) 芳婷、3) 密碼、4) 多布羅夫、5) 送信、6) 妻子、7) 變奏曲、8) 死亡、9) 安慰。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最愛歷史,又放不下文化研究,所以專家當不了,就樂於當一個雜家。合著有《詠春的傳承與保育》、《宗教與香港:從融合到融洽》、《全球化下的中國》等。文章散見於《方圓》、《虛詞》、《評台》、《故事Storystudio》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