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區隔性與當代感——評蘭陵劇坊《新荷珠新配》、人力飛行劇團《荷珠》
文︰陳韻妃 | 上載日期︰2023年9月29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演出單位︰蘭陵劇坊人力飛行劇團 »
地點︰國家戲劇院、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日期︰10/5/2009 2:30pm, 13/8/2023 2:30pm
城市︰臺北 »
藝術類別︰戲劇戲曲 »

蘭陵劇坊和人力飛行劇團,為臺灣現代小劇場團體,都有改編戲曲的作品。他們把京劇《荷珠配》改寫為現代版本:前者早在1980年即演《荷珠新配》,是其代表作。2009年該團藉「蘭陵三十」之慶,召集當初蘭陵人重演此戲,名為《新荷珠新配》;今(2023)年後者推出新戲《荷珠》,並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3戲曲夢工廠」活動。兩齣戲均表現當前社會現象,表演出入於傳統和現代間,所以合併討論。

 

《新荷珠新配》和《荷珠》的內容,相較京劇版,反映出怎樣的當今內涵?且以京劇為來源,相關元素在兩齣新編戲所佔比例,表示甚麼意義……這些都觸及文化概念,下文將以此為觀察點。

 

談兩齣戲前,先說明文化概念,文化是個人和事物的過程、所屬環境或統治霸權,由上往下監督指導的上層結構、全套方法論。由於它居於督導地位,有選擇、支配、決定力量,可視為一套價值系統,用來區分差別和評價高下,藉以維護自身的優越性[1]

 

社會文化的區隔性

 

首先從京劇《荷珠配》[2]的社會情形說起。戲裡古代環境,上下尊卑文化明顯,並透過律令制定出身加深差距,戲詞說「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主僕關係只是其中一種,呈現了文化區隔性。當社會底層的人不甘屈於下,使用手段,企圖跨越階級鴻溝,躋身向上;上層者則為確保地位不受動搖,於是主動收編對其有功的荷珠、趙旺(前者作狀元二房、後者成劉府養子),彌平原本越過階級引起的騷亂,維持內部穩定。

 

《新荷珠新配》改變之處是:背景設定為當代臺北,假冒的身分由富家小姐/狀元夫人改成女兒,並加入身世謎團,再增加冒認親戚人數,有荷珠養父劉志傑、她工作單位的酒店老鴇,都與荷珠有關。由此思考:為甚麼大家都爭當「人上之人」?當了「人上人」後,如何定位自我?與文化區隔性的關係?

 

本戲「人上人的生活」指的是頭號鉅商之萬貫家財,意思說有錢人等於人上人,反之則否。這是以「別人的生活」為目標,認定那就是「理想的自己」,反映了人對當下不滿意,也否定了自我[3]

 

人以他人生活為依歸、外物作目標,自我在競相逐利過程中,會產生懷疑而迷失。戲裡假作富商女兒的荷珠說「我到底是誰啊」、「我自個兒是誰我還沒搞清楚」,雖指身世之謎,也可解讀成身分認同障礙,然未等主角進一步思索,已被眾人歡樂氣氛淹沒,可貴的反思只能不了了之。這很像一則現代寓言,我們過份關注周遭的人事物,回過頭來面對切身問題時,其實不知所措,只好繼續逃避。

 

人上人說法牽涉到文化區隔性。如今盛行力爭上游的文化,即精英意識、人生勝利組常見詞彙,但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用物質來區分人等第,加上資本主義導向,容易演變成追逐金錢的結果,於是人和人之間因為貧富而有高下差距。

 

蘭陵劇坊的改編與京劇《荷珠配》最大差別是,藉同化所有人物,上下階級都爭名奪利,即荷珠台詞「一家都是我們這種人」,模糊掉社會階層界線。一旦人有相同點,文化分隔也就不明顯。因此,在最後類似京劇版大團圓結局中,一樣的歡慶氛圍卻透著荒謬感,這是創作者的現世觀察,精準而冷冽。

 

而人力飛行劇團《荷珠》(下稱人力版),本應有濃厚的戲曲成分[4],但事實上它與戲曲的距離較蘭陵版更遠。人力版透過演出此戲不同版本的菁華片段,並設置一個類似「說書人」的角色,探討「荷珠」的形象流變,所以單用人名為題,並就主角延伸出相關問題及思考,有很強的思辨性。

 

對於《荷珠》不著重人物想要跨越階層的心態,另有三項思考:

一,人的名聲。荷珠假扮他人身分,行事不光明。歷代戲曲的丫鬟們,如《西廂記》紅娘,機智成就姻緣、博得美名,相較下是個不討喜角色;

二,價值所在。人力版借用老舍版情節(荷珠賣身葬母),改成她將所得銀錢給了現代外送員,表示不再接受別人為其人生標價。這就從之前所說文化區隔性跳脫出來,揚棄別人的框架,腳踏實地尋找自己價值;

三,價值困惑。前作裡,荷珠大多為丫鬟或酒店小姐,趙旺是長工。人力版中,荷珠捨去賣身銀後,轉而加入劇中人Mr. Wing行列,當起外送員。不過接下來沒有演她如何工作,而是由荷珠、趙旺和Mr. Wing分別陳述工作目的為何,怎樣應付工作壓力、生活挑戰,與工作可否達成人的理想等諸多疑問。

 

僕傭、酒店服務或外送人員,都是付出勞力的勞動者。人力版劇本針對原來故事荷珠的職業性質,連結目前類似工作,頗有新意;加上人物脫離劇中進行省思,至此戲的狀態逐漸消失,從代言轉成敘事,向獨白、演說過渡。表演方式有變,演員服裝(尤其荷珠)也隨之調整,整體越趨現代。

 

戲的重點移到勞動者身上,當有錢人角色不出現,就沒了潛在的評比心態。意思是,文化是一套評價標準,但個人可以與之保持距離,當不去與上層階級比較,之間區隔性便淡化了。

 

戲劇文化的區隔性

 

戲曲表演體系,有一套自成格局的規範程式,新編戲如是,傳統戲更是嚴格要求功法。假設以傳統戲作標準來看現代戲劇,彼此的差異等同兩個世界。而改編者用多少的戲曲元素,觀眾會因有無熟悉感而增進理解,也決定了對新作品的接受程度。有很多因素影響大眾是否熟知某項娛樂活動,其一是時代風氣。娛樂和人的好惡會隨潮流而消長,比方京劇在百年前風行,現在只是眾多文娛之一,受眾沒有以前那麼廣。

 

《荷珠新配》創作於1980年代,距京劇鼎盛期遙遠,但當時接觸戲曲的人口比例還是比今日多些。它以京劇版內容和形式為基礎,視京劇為學習對象;從戲曲中尋找新的舞台面貌,結合西方劇場觀念和技術,最大不同是時代感(當代臺北現象)。其脫胎於原版,又中又西之融合,初演時獲得很大成功,專家學者和觀眾多所肯定,顯示那時戲劇觀念對於傳統的依賴。後來劇團獲得政府單位的資源,走入體制擴展初步實驗以求成功[5],所以它被接受和時代品味離不開關係。

 

三十年後重演《新荷珠新配》,時代感依舊,略微添加一些時下新詞。而今觀眾想看的原因,或許是演員陣容[6],重溫當年感覺,和對此劇慕名已久。不過時過境遷、大眾喜好改變,當初因運用京劇產生的加分作用,如今是否有效,可能是疑義。

 

《荷珠》的作戲方式,透過劇本拆解和表演裝扮,刻意露出虛實痕跡。比起《新荷珠新配》,與京劇較有距離。

 

它演出前作的菁華,即京劇、老舍、蘭陵等各版整理合成,並作出評價。首先,每演一個版本後,外送員飾演者楊奇殷,彷彿說書人,持直立式麥克風,為觀眾解說該版特色。楊是戲劇系出身,介紹荷珠故事的改編流變,很有現今角度去看過往的感覺。其次,「扮演」是這戲的共同點,連結起戲中荷珠討生活方式和真實演員的職業技能,臨近結尾時讓演員卸下演戲狀態,坐或立於舞台上,談對本戲、角色和身為演員的想法,凸顯個人意識如何定位過去和現在。

 

就京劇角度來看《荷珠》,其實不太能算作戲。但這是1986年興起的臺灣第二代小劇場[7]編導注重的,聲音、肢體、意象構成作品,語言不一定具有交流性質的對白,並且他們力圖與體制劃清界線。這樣的形式和精神在「河左岸劇團」、「臨界點劇象錄劇團」……都得見,而人力飛行劇團創立者之一正是河左岸劇團,自然繼承了河岸的前衛、詩化美學,其製作的《荷珠》,儘管風格上仍被歸到主流劇場以外,但現在較過去,更能包容多元性。

 

原本《荷珠配》反映的文化,是一種尊上價值,欣羨在上者。在上者之所以居於上位,來自職權、倫理、財富……原因,在改編版裡很顯然是因為金錢,想當有錢人過富裕生活,進入其象徵的上層社會。這表面是鼓勵人奮發向上,有積極作用,實際是集體施加於個人的重壓,使自我差別化,因此《新荷珠新配》、《荷珠》敏銳地指出文化、價值的影響,與找到處世定位之必要性。

 

再梳理兩齣戲的荷珠故事和表演。從京劇《荷珠配》、蘭陵版到人力版《荷珠》,戲的結構是完整到鬆散,扮演成分則由深到淺,逐漸脫離線型劇情和演的狀態,而進入講述情形。這種聯繫劇本、角色和真實關係的後設手法,把個人放在明顯位置,思考戲內外的現象、演藝層面等,讓人對集體文化和虛假事物,有所覺察而保持距離。這不只是改編前作、看待過往需要的謹慎態度,也是當今越趨複雜的生活中應具備的能力。



[1]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臺北:立緒,2009),頁10-27。

[2] 京劇《荷珠配》劇情,劉府千金金鳳與趙旭有婚約,趙因家道中落借讀於府中。然劉父嫌貧愛富,有意將之趕出。金鳳命丫鬟荷珠,花園贈金予趙,矚其勤勉科考。劉父得知贈金情事,羞辱金鳳致其投池不知生死。後劉府遭天火,主僕皆流落在外。此時趙旭中舉,荷珠冒名頂替小姐,企圖當狀元夫人。後半部劇情比較常演,即荷珠身分謊言如何被同為僕人趙旺拆穿與收尾,重點在這兩個人物--也是花旦、丑角插科打諢上,表現玩笑風格。

[3] 項飆,〈專訪:高考制度並非中國「內卷」的根源〉,《DW德國之聲》,2023年6月8日(來源:https://0rz.tw/gv1u6,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4] 人力飛行劇團《荷珠》,劇本來源除京劇《荷珠配》,還有1962年老舍話劇《荷珠配》與1980年蘭陵劇坊《荷珠新配》,其中老舍版根據同名川劇改寫,所以三部前作都與戲曲有關。而《荷珠》三個演出者之二是京劇演員,花旦許立縈、丑角謝冠生。

[5] 本段論述參考鍾明德,〈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和小劇場運動:一切都由《荷珠新配》開始〉,《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2018),頁31-65。

表演藝術聯盟主編,《蘭陵三十論壇 劇場的軌跡,社會的印記》(2009),頁35-63。

[6] 《新荷珠新配》編導金士傑為「蘭陵三十」誌慶,儘可能恢復當年演出的原班人馬,以求原汁原味。劇中主要角色荷珠由劉若瑀、馬汀尼、郎祖筠,趙旺是李國修、顧寶明、趙自強等著名演員、戲劇人士同飾一角,形成不同世代的蘭陵人同台飆戲情況。

[7] 蘭陵劇坊屬於1980年代臺灣第一代現代小劇場團體。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