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作樂,《HACK》轉舞台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27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HACK》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4-6/11/2022 3pm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舞蹈其他 »

關注本地跨界創作的朋友,相信對梁基爵及黃俊達這兩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前者新作一個接一個,從裝置製作到策展,還有由藝術館玩到大劇院的現場音樂創作演出;後者就由舞蹈、形體劇場、音樂劇,涉足至流行音樂會,更參與不少本地電影的肢體演技指導工作。即將在11月初首演的《HACK》,則是二人首度聯手創作的劇場演出。

 

是次合作,其實早於三年前已經開始醞釀,並原先計劃在英國進行首演,不過最終因為疫情反覆而一拖再拖,最終要等到今年新視野藝術節才能正式上演。這兩位多產的創作人,當然各自早有一套慣用的創作方法,然而二人都希望在這次合作中,打破慣性,嘗試探索及實驗一些自己鮮有接觸的表演形式與內容。

 

在過往的演出作品,梁基爵經常跟不同人合作,但整體都是由他作主導,今次跟黃俊達的合作則是他首次跟另一人共同發展及導演創作。黃俊達指創作初期,二人基本上都是由閒話家常、以聊天開始。惺惺相惜的二人,一個一向從音樂出發,擁抱科技;另一人就著眼在身體探索,不太熱衷創新科技,但他倆都愛涉獵從來沒接觸的事物,因此當機會來臨,就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創作,並嘗試從對科技的不同愛惡出發,作為構思新作的起點,各自開展有關人類與機器的研究。

 

「現在arts tech(藝術科技)這個名詞人人掛在嘴邊,但每次製作的時間都很短,何來有arts tech呢?」黃俊達認為「呃(欺騙)tech」可能更有趣,尤其是要觀眾思考眼前的科技到底孰真孰假?這次他就透過搜看不同科技應用短片,研究不同的機器運作去激發創作靈感,思考機器如何影響人的活動,科技又如何監察、控制,甚至支配我們的生活。「好像隨處可見的自動售賣機,能為生活帶來方便,但同時少了人的元素。」黃還特別提到日本畫家石田徹也的作品,也給予他一些刺激。

 

至於擅於把機器融入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梁基爵,就表示今次的作品將會有一些「機器裡的音樂」,「會是視覺上具體,但聲音上抽象,不那麼音樂的聲音」。梁表示,聲音始終是他的語言,劇場內的其他元素都是用以輔助傳遞他的話語。當中不同元素有不同特性,會影響到聲音的傳遞及接收,而聲音與音樂又同時會影響人與空間的關係。故此對梁來說,舞台上的身體,其實不單止是人(表演者/樂手),還包括所有在空間中的工具與儀器,所以他一方面會用不同工具去製造及表達聲音,以聲音營造空間,另一方面,亦會從空間的狀態去看舞台上的動態(movement)處理。

 

說到人,黃俊達特別為是次創作找來五位同樣有舞蹈背景的表演者合作,希望能夠帶出不一樣的狀態,同時也嘗試跟他們發展一些動作去製造音樂。例如筆者探訪排練當晚,黃就要求五位從未嘗試滾軸溜冰的表演者,穿著滾軸溜冰鞋在排練場中行走移動,令一向在舞台上靈巧躍動的表演者吃盡苦頭,但同時呈現出不一樣的身體與聲音。而在一些初步完成的段落中,雖然未見有高端的機械人在場,只見表演者利用一向用作搬運重物的木板車作搬移工具,但板車上的滑輪,不就是最原始的機械嗎?

 

據悉目前《HACK》的創作排練已經開始了接近三個月,雖然整體已有一個框架,兩位創作人亦已經跟不同部門的創作伙伴談了個大概,但他倆同時也表示當中尚有不少變數,作品最終的面貌依然未有定案。黃笑言,可能最終整個作品會完全不同,或者屆時全部演員都不會現身,就好像預視人類已被徹底取代,或者這才是真正的創作。

 

誠然,作品名字《HACK》,最常見的中譯意思是指在網絡世界中的入侵與控制行為。不過翻查字典,「HACK」作動詞用的時候,原來還可以解作砍、切、劈的動作,這個開山劈石的行動,正是一個開拓與突破的意象,你又準備好進入劇場去見證兩位創作人如何去「HACK」了嗎?

 

 

節目詳情:https://www.nvaf.gov.hk/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