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寂寞—— 評莊梅岩的《找個人和我上火星》
文︰梁倩琦 | 上載日期︰2022年6月8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香港話劇團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之前看過莊梅岩不少作品,覺得她是一個擅長刻劃人物個性、以不同生活題材探討社會現象,及容易引起觀眾反思的一位編劇,例如在《五月三十五》探討歷史和社會政治;在《短暫的婚姻》討論婚姻的意義;在《聖荷西謀殺案》剖析人性的陰暗面等而這次在《找個人和我上火星》中,她便以「找個人」和「火星」這兩大元素,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獨寂寞。

 

在劇中,「火星」彷彿是一個咫尺可到的地方,卻又讓主角那麼無跡可尋;既是一個看不見的地方,卻又是個無時無刻都出現的名字,一直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主角Jimmy為了尋找火星的蹤影而來到一條放狗街,並認識了五個放狗的人(Dorothy、溫萍、Tony、Tiffany和Popo),其後又因想找個伴和他去火星旅行,進而察覺到那些養狗的人只是借養狗來逃避寂寞,故他離開去火星前,透過強硬的手段毒殺狗隻來逼使他們好好面對現實。「火星」在劇中一直是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劇情都是圍繞著「火星」而寫,但到底「火星」寓意着什麼呢?

 

在現實中,於一般大眾而言,「火星」大抵是個虛無縹緲的存在,尤其此劇是莊梅岩在2004年寫的作品,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火星」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星體的名字罷了。但編劇為何要用「火星」來說故事,甚至需要主角鍥而不捨地去尋找它呢?

 

有人說「火星」是一個烏托邦,也有人說「火星」是Jimmy死後的天堂(因為最後被他毒死的五隻狗都與他一起去了「火星」生活)。但於我而言,「火星」象徵的更是一個未知的將來,它可以是美好的,也可能是殘酷的;既是無可預測,才讓人無限憧憬,值得進行探索。我認為編劇巧妙地借用了「火星」的虛幻神秘來反襯現實生活的種種無奈,例如Jimmy在現實中婚姻失敗並患上癌症,他的「火星」很可能是一個沒有病痛並且能與他人相處融洽的新世界;Dorothy從小身體有殘缺、渴望得到愛又害怕被別人同情,她的「火星」或許是個能讓她可以活得與他人同等,而且還能得到夢寐以求的愛情;Popo現實中的弟弟身患重疾、需要她賺錢來支付高昂的醫藥費,所以她的「火星」或許是一個可以不用再為了別人而活,並且得到他人愛錫的地方等等。因此,這個充滿未知數的「火星」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個既渴望又害怕的存在,一方面希望可以擺脫現實中的種種不幸到這新天新地開展新生活,另一方面又擔心「火星」或者並不如想像中美滿,甚或比現實還要殘酷,會過得更孤獨悲慘。可是劇中只有Jimmy一個有勇氣去尋找「火星」,而其他人卻選擇逃避,不敢改變現狀。

 

其實,誰的人生沒有不如意和不幸呢?在面對不幸時,我們採取怎樣的人生態度將會大大影響往後的人生方向。由Jimmy勇於作出改變,努力尋找火星的蹤跡,

最終如願以償在火星過上新生活一事,讓我們反思到,雖然不能保證新生活一定過得美好,但只要肯去面對,踏出第一步,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所變化和轉機,總比其他角色一直自怨自艾、終此一生活在現時的不幸中來得與精彩和有希望吧。

 

不過,即使積極如Jimmy努力地尋找「火星」以擺脫現況,還是逃不過一個人的寂寞,想「找個人」陪。

 

人即使可以一個人生活,但不能一個人生存。人生下來是群體動物,必須與他人互相依賴地生存。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一些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當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嚴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而差不多每個層次都必須與他人有所互動或合作才能得以滿足。這引伸到人類不但需要群居生存來滿足基本需求,而且更需要有他人「陪伴」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生活需求。正如劇中Jimmy曾經提到「其實人類好易氹,不外乎擁抱、耐性同尊重...」,說明了他為什麼需要找個人陪他上火星過新生活,因為他(人類) 無法獨自一人到一個陌生的新地方生存,而且他對未知的將來感到害怕和孤單,需要有個人陪他一起面對逆境,互相依靠以解決困難及排解恐懼和寂寞。

 

人天生渴望被愛,需要有人陪伴、互相分享,這是人的一種心靈需求,我們躲不開也逃不掉。當人在這些層面上得不到滿足和認同,便容易感到孤獨,產生焦慮和不安。而在面對孤獨的問題上,編劇再次以Jimmy的主動邀請身邊的人陪他去火星,來反襯其他角色的被動消極。他們即使覺得寂寞想要人陪伴,都不敢主動講出心底話,就如Tony和Tiffany雖然互相喜歡卻沒有人有勇氣踏出第一步、Dorothy因為怕自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而不敢接受筆友的追求等,只是一味靠「養狗」陪自己來逃避現實。雖然養寵物可以滿足人類「搵個伴」的基本需求,只需「給予牠們甜頭(如食糧和居所)便會滿足一世,不但會聽你發牢騷,包容你的壞脾氣,對你永遠忠誠安分,並且就算對牠們差也不會感到有所虧欠」(根據Jimmy在劇中所說),但由於牠們無法與人類真正溝通,在思維上亦不能同步,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取代人類的地位,不能完全滿足人類心理上的追求。就如劇中有一幕Jimmy鬧Tony和Tiffany在無人陪的時候便找狗陪,但當找到對方一起看戲有時就隨便將狗交託給別人照顧,示意他們只是自私地視「養狗」為一個排遣寂寞的方法,根本「治標不治本」。編劇一次又一次以Jimmy與其他人有着相似的悲慘人生,但不同的處理態度來營造強烈的對比,引發觀眾反思當我們在面對自身的不幸和寂寞時,又應如何自處。

 

看畢此劇,唯一讓我感到未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是編劇借人類「養狗」一例來表述都市人以此方式來逃避寂寞,並反被寵物反過來束縛自己,而不得不殺死牠們才能過上新生活。因為我相信有不少人飼養寵物並非為了排解寂寞,而是出於他們對小動物的愛,並會視寵物為自己的家人而非人類的代替品,更不會想殺死牠們來釋放自己。因此在故事的尾聲,主角們因為他們的狗隻被毒殺後而感到釋懷時,我不免對此感覺唐突,未能有所同感,亦對這個舉例是否恰當存有保留。

 

可是,我很佩服莊梅岩深厚的編劇功力。她只以一個簡單的舞台設定:一條街、六個人、五隻狗和一支望遠鏡,配以一連串在人物性格、人生態度和虛實之間的強烈對比,便能輕易一針見血地道破現代人的心病,撕開我們外層一張張偽裝的臉,逼使我們伸手觸碰內心不堪回首的疤痕,面對我們不願承認的懦弱。

 

劇中Jimmy曾經引用了卡繆的名言:「我們沒有時間孤獨,我們唯有歡樂的時間」,表達了編劇認為人生雖然是孤獨的,但我們不應浪費光陰在自怨自艾身上,而應該好好活在當下,追求快樂的時間,並藉Jimmy的積極進取,鼓勵人們應該要好好正視自身的問題,不要總是逃避現實和不幸。說實話,作為一個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現代人,我著實有感到被Jimmy狠狠地賞了一巴掌。因為我們都寂寞。我們都是劇中Dorothy、溫萍、Tony、Tiffany和Popo,有時明明感到傷心寂寞,需要他人陪伴和關心,卻因怕難堪怕被拒絕受傷害,而一個人強撐;明明對現況處處不滿、對人生充滿焦慮,仍然不肯對自己坦白,寧願選擇逃避,總以「人生就是如此」、「實屬無可奈何」等藉口讓自己留在「舒適圈」裡,即使早已對這種孤苦的生活感到厭惡,仍然沒有膽量作出改變,也沒有被別人拒絕的勇氣,故一直裹足不前,深怕改變的代價太大,擔心自己承受不了。

 

不過,所謂「心態決定一切」,或許我們只要逐步調整心態,一點點累積勇氣,終有一天能能跨出第一步找個人和我們去「火星」!

 
(受疫情影響,是次計劃改爲以網課形式進行,並觀賞戲劇錄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梁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