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枱:時.間.流》:我們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文︰喻汀芷 | 上載日期︰2022年1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日期︰首播:15/1/2022 8pm
藝術類別︰其他 »

《搭枱》是「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壓軸節目,本身是現場演出,但因為疫情的原因轉為網上播放。

 

《搭枱:時.間.流》融合了韻律泳運動員黃詩㦤、編劇及劇場構作潘詩韻的兩段故事,看似南轅北轍,實際各有迴響。而正是因為網上演出,反而使觀眾有機會可以回頭再看,令人抓住到「搭枱」更多的有意思之處。

 

編劇的故事由「堅持就有意義」展開,游泳運動員把自己的經歷淡淡地敘述,偏暗色調的舞台則將這個作品的質感引向冷冽。整齣戲劇,我彷彿作為一個局外人,在觀看兩位搭枱巧遇的女人,在冰冷的海水中,隨著海浪的起伏,一直游,一直游。

 

書寫與體驗

 

搭枱是香港常見的生活片段。

 

它的有趣之處,在於隨機的分配和並置。一切都是未知的,正因為此,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不確定本身就是一種戲劇性——游泳和劇場,泳池和書桌,訓練和構作,這聽上來完全毫無聯繫的東西,搭枱卻可以在這種毫無聯繫中創作出聯繫。

 

編劇在自己的空間裡書寫著自己的思維地圖,如何寫作?如何使得一個演出更好?如何使我的角色有趣、立體化?有甚麼是阻撓這個人物繼續前進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游泳運動員則好似無意,又是恰好地回答了這些編劇的問題,游泳運動員的自述裡,摘取了許多充滿戲劇性的片段:為甚麼走上游泳之路?香港有甚麼地方可以游泳?周圍的運動員怎麼樣?疫情的阻撓使得自己的未來計劃被打亂,今後又該怎麼辦呢?

 

這樣的並置(juxtaposition),幾乎是完全違背了傳統創作中的要求:人物、劇情、戲劇行動等。但在這個作品中,卻並非把這些規矩置之不理。作為觀眾,我看到這種創作方法背後的脈絡:它似乎是一種對於戲劇規範的提煉,一種當代化,甚至是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

 

在編劇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以後,她發現了有意思的地方,游泳運動員「最鍾意落水嘅呢一刻,鍾意水從身邊流過的感覺。」,同時,編劇以自己的生活為例,描述自己對水的看法:「我家是可以看到海的,我有一次看牆上海水波浪折射出來的光,看了很久」。

 

這些細微的情感角落和關鍵,恰巧是打開人物的鑰匙和秘訣。為甚麼選擇游泳?——「最鍾意落水嘅呢一刻,鐘意水從身邊流過的感覺。」這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回答,它幾乎可以只用這一句話,就刺激觀眾對這個人物的想象:癡迷、純真、誠意等等。

 

同時,在編劇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游泳運動員正在旁邊做著一些簡單的游泳動作訓練,仿佛作為一種在場的佐證。在觀看這一幕的過程中,我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戲劇」都在腦中思考過一次,游泳運動員用身體表演自己平日的訓練,不正是傳統戲劇裏的舞台提示嗎?而這一句「鐘意水從身邊流過的感覺。」就是角色內心深處的台詞——只不過,因為「搭枱」,因為戲劇形式的轉變,變成了從正在創作的編劇口中說出。

 

在演出中,有不少地方都讓我感知到這種轉瞬即逝、細小的「再現」,游泳運動員梳理頭髮;編劇帶入自己的生活,提到和學生的談話……兩個角色,都是借他人之口,借這樣一種劇場形式,講述了一個「故事」。正如編劇在自己的部分談到:以當代劇場導演凱蒂.米切爾(Katie Mitchell)的創作方法為例,女性的思維並非那麼線性、邏輯、強大。很多時候是意識流的、碎片的。

 

在《搭枱》的演出中,我亦捕捉到這樣的創作思路,她們的書寫和體驗,仿佛巧合一般的在演出空間中相遇了。兩位女性,沉穩溫柔地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有時她們思維的碎片重合,有時她們的對話看似合拍,實際形成了不同的層次。

 

聚散與離合

 

演出中,劇場構作(亦是編劇)在自己的領域裡介紹了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社會學理論,並以此延伸到了劇場領域,解釋了自己會如何用戲劇構作的思維,呈現一個游泳運動員的故事。

 

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搭枱》,又別有一番思考——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虛假的,極度的「表演化」時代。全球化、信息爆炸、網絡的普及、碎片化的閱讀,使得不同的元素、文化、思潮四面八方的湧來。人幾乎處在招架不住的狀態:政治、疾病、疫情、天氣、自然現象、災難、貨幣、匯率等等,這些信息的密度、闊度、厚度甚至超越了人類本身的想象。

 

宣講會、超市售貨、銀行經理、律師辯護、法庭、老師教學等等,全部都是一場表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伴侶的交流也會成為一種表演。比如搭枱,如果有一位陌生人,坐在你的旁邊開始吃飯,你是否還會像剛剛一模一樣的姿態和心境吃完剩下的飯呢?

 

《搭枱》用一種生活化的處理——香港人常常都會經歷的一件事展開,把這種社會上的表演放大。它不斷地令我在思考:游泳運動員是素人演員嗎?她在表演嗎?她是不是平時生活的狀態?平時生活的狀態不算是一種表演嗎?

 

劇場構作的部分則更為理性:她源源不斷地繼續陳述著社會中的表演,如何用這樣的想法去思考藝術作品的形式、內容等等。可是,在她自己的陳述裏,又非常直接且坦白地告訴了觀眾:我就是一個老師,我在備課會很緊張,但是我在學生面前絕對不會是一樣的狀態。

 

如果把目光聚焦於這個演出的空間:狹小、緊湊、甚至是有些私密的。觀眾仿佛在傾聽兩個女性,從事著不那麼主流的職業,訴說隱密的心事和自我的反思。空間上,有許多流動的物件:波紋、盛滿水的玻璃器皿、水杯、裝著水的碗等等——這個空間,如若是現場演出,必然給人一種「不小心闖入別人內心世界的貿然感」。然而,演出內容又是直截了當的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表演者只是在闡述其專業領域的某個專業論點。

 

《搭枱》的形式、內容上均和高夫曼的社會學理論成為了一個互文:表演者既展示了自己作為表演者的形象,也展示了作為角色「她的理想形象」:一個優秀的游泳運用員和一個經驗頗豐的劇場構作,而充滿矛盾的則是——明明這裡是一個演出的區域,但它的設計又是一種私密的空間,好似把表演的前台、後台、裏面、外面全部赤裸、直接地陳列出來。

 

而在上文提到的,編劇的問題和游泳運動員的自白,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形成了一種回應,也同時展出了劇場、社會表演的不同元素:事先準備的劇本亦或者是即興的臨場發揮和變化。

 

所謂的「表演」,正是在一來一回,一問一答,一坐一站中不斷拉扯,聚散、離合,始終令人捉摸不透。而這正是「搭枱」中,不確定性的魅力。

 

結語

   

《搭枱》是一個充滿美感的演出:白牆的光影、運動員的身形、對自己職業的幻想與追溯。每一個物件都載滿了僅屬於女性的,那種強大卻又隱私的美感和力量。它所運用的戲劇形式,也促使筆者去不斷思考,劇場和戲劇,究竟是不是有本質上的不同?以及,我們究竟要怎樣觀看一個演出?

 

這種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表演,也許要親臨其境,體驗才會更加深刻。同時,這種新奇的觀劇經驗裏,依然會帶來少少生活質感的缺失和離地感。游泳運動員和編劇的「聚合」、「交匯」,不知是否刻意為之,稍嫌倉促和浮躁,只有在結尾處和一次「喝水的行動」裏稍有交鋒,彷彿是蜻蜓點水般的略過了。

 

這點有些令人難以捉摸,她們生活的實感在何處?生活的哪一刻,哪一個行動,令到她們真正地「搭枱」,亦或者完全就是毫無交織的平行線?

 

誠然,《搭枱》是一個偏向於抽象、寫意的演出。淡藍色的水波,漂浮在水面的紙片,已經給人一種浮想聯翩的幻覺。兩位創作者用自己私人的經驗,用溫柔的絮語傳遞出能量,同時在這種「搖搖欲墜」的形式上探索了更多表演、自白、文本的邊際性和可能性,這已經是「搭枱」作為一種巧合的詮釋和裁切。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一個喜歡文字的戲劇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