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結業匯演說得多卻失銀彩
文︰千山 | 上載日期︰2021年11月8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26K »
主辦︰Arts' Options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日期︰16/9/2021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長者戲劇《26K》的形式是結業匯演,題材由經典劇目選段到生活寫照,跨越時空地域及階層。多元化的內容不限於圍繞長者,無疑這去除了一般與長者相關的標籤,添加活力、生動、幽默及專業的印象。惟劇目選段內容與眾多重演相異不大,只是演員族群有別,放於劇場的效果存疑。文章中段會評價故事創作題材相比個人情感分享欠深刻,進而探討劇目對觀眾的啟發及引伸至觀眾對長者戲劇的印象。

 

《26K》由Arts' Options製作,演員是「長.智.戲」計劃2020-21年度專業培訓班(進階班)學員。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包含了近二十段由26位學員演出的個人及小組短演。題材廣泛、短演數量多及緊接演出帶來的資訊量及急速節奏是意料之外,亦有感脈絡鬆散難以投入。雖然偶有佳作,卻整體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對比劇目選段及故事創作,更動人是觸及時事、移民、思念兒女、回憶姊姊等傾向個人情感的內容;及回憶人生階段和往昔較與閱歷相關的題材。曾觀看劇團前作《羅。伯歐與朱麗。葉》,將經典改編並融入長者中心風景的效果大放異彩。故此抱著聆聽具閱歷前輩述事的期望進場,前者題材的觀感較平淡,亦削弱了其他第一身述事的力度。

 

一樣的劇目選段內容放於不同的演員族群演,於劇場上或會看到不一樣的演繹及情感,有其可取之處。惟於是次演出,在欠缺前文後理及有限篇幅下,情緒難於舖墊及舒展,要於短時間由古希臘復仇記跳到歐洲母子日常對話,內容跳脫難以投入。由於未能欣賞對角色詮釋及劇本處理,難以突顯放於長者戲劇範疇的獨特之處,演員成為了於重演洪流中的砂礫,面孔變得模糊。

 

而故事創作本應是展露創意的機會,但其介乎虛構與現實的定位令扮演的力度留下痕跡,對比其他由個人層面出發、具情感的作品,顯得失色。留下印象的故事有社會邊緣人帶出不理目光下獲得快樂、三姊妹對談家庭,或許當中亦有自傳成份,惟飾演角色時產生距離感,真摯度較薄弱。

 

儘管以上故事甚有戲劇化處理的刻鑿之感,能否打動觀眾的重點不在於內容是否真實故事,而在於觸及的話題是否切身、觀察入微及情感細膩。簡單的片段如母親收拾離港兒子物品時感言、回顧人生各重要時刻及幽默面對疫情對談,讓觀眾聆聽到這族群的內心聲音、閱歷及生活態度。

 

理解到作品是由背景不一的學員參與演出,大部份為演出經驗甚少的素人,惟製作單位可於選材上有更清晰的方向,平衡創作自由及觀賞1效果。當然,這並不是想為長者戲劇題材設限,不然只可演與個人閱歷相關的題材便成了另一種標籤,觀眾的期望凌駕了創作自主。或以另一角度來看,正是這類真誠的分享突出了這群歲逾半百演員為劇場帶來洞察及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的感知及故事已足以撐起一台戲。

 

由於長者戲劇並非熱門之選,故此每個作品都有機會令觀眾留下對這戲劇類型的第一印象。《26K》中短演順序演出、獨立成段的編排,有很重的結業匯演形式,不免會令人思疑長者戲劇是否停留於學員作品的階段。無疑獨腳戲、自由編作個人短演亦對演員有很高的要求,但如何令演出於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非自我表演十分鐘匆匆過場,值得創作人思考表演形式能如何令長者演員有更好的發揮。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