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則》窺探數碼時代對話的原則
文︰鄭思婷 | 上載日期︰2018年11月3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0/11/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去看《原則》2018版是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大會堂劇院中,我旁邊坐著的十多位觀者,都是參加了「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的同學和導師們。看罷戲同學們便會在導師的引領下將進行圓桌討論,然後各自回家寫出一篇1500字的劇評,待導師在最後一課時給予意見。

 

燈暗。

 

「你企喺咁高,係睇唔到㗎。」

 

開場沒多久,親和的陳副校長(高翰文飾演)便如是說。他正鼓勵新上任的凌校長(雷思蘭飾演)走到地面操場,為未經諮詢而訂立的新校規——「學生在操場運動必須換上運動服」進行實地考察。不滿的情緒已在校內蔓延,可惜凌校長一點都不肯讓步,她堅守校規訂立的原則,同時相信確保學校的競爭性是作為校長的首要任務。這場校規小風波隨著故事的展開漸漸升溫,演變成學生絕食、罷課、可疑的副校調職事件、家長聯署、教師集體辭職,最終以一個公開聽證會作為全劇的高潮與落幕。

 

在1個小時40分鐘的演出內,編劇探討了許多話題:公正vs公平、法理vs人情、正規商談vs檯底協議、個人原則vs公眾效益,當然還有教育的意義。乍看,激烈的衝突、尖銳的思辯、濫調的金句、詼諧的「打完場」等等……要麼讓觀者不堪負荷而埋怨編劇太好高騖遠;要麼觀者已一早索性抽離,選擇旁觀。然而,要是從語理分析的角度來進行評論,這可不正是高科技時代的社會對話的特性,以及順應產生的疲勞和不安?

 

廿一世紀標誌著以消費信息為主的高科技時代,似是疑非的事實、似懂非通的理論,加上煽情的個人往事,充斥於後理論時代的社會氛圍。理性討論懸於一個不進化即滅亡的臨界點。語言既然是傳統戲劇的基本元素,如何將當下的語言環境融入戲劇藝術,是任何編劇必然逃不開的考量,無論他選擇回應與否。若果說《原則》是一個思辯理論為主的劇作,它可以說是直面時代語言的勇士,密雜的對話顯示它沒有逃避當代語言的特色,觀者被資訊轟炸的後遺亦正描述出時代的不安。我相信這些都是此劇作者有意識的意圖。

 

例如,作為故事之神,編劇郭永康本可選擇比較default的人物設定—— 專注地以一個學生或陳副校為主線,發展出一個如《教授》(莊梅岩著)般的校園故事,以批判原則在制度中扮演的角色而贏得共鳴。然而,編劇具野心地設置五個戲份和力量相約的人物,反映著社會上不同地位和個性組合(甚至有象徵傳媒的校報編輯)。然後持平地描繪各人物的渴求和原委,沒有絲毫醜化或同情化,這年青編劇的心力和氣量令人佩服。雖說角色的塑造偏向鮮明簡化,但在以事件為主導的劇本中,將筆墨轉向以精湛的對白承載緊湊的情節,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取捨。

 

這個獲提名2017年小劇場最佳劇本獎的劇本,在導演方俊杰手中,同樣地衍生出數碼時代的注釋。簡約的舞台佈局裡,重疊的光和影定義演區,兩張象徵不同地位的椅子和演員井然有序的調度,導演以原則強調著「原則」這命題,將焦點將放回語言式的道德思考。

 

這些處理雖能提供視覺趣味,但有一種失衡感,細心一想,即便在一個「簡約」設計中,某些維度希奇地消失無蹤:一是高度、二是重量、三是深度。沒有垂直的設計如吊燈、框架或背景backdrop;也沒有地板、大桌子或其他家傢具作支點;從頭到尾,舞台的深處是赤裸的,看見但看不清。導演如此分隔天和地、黑和白,目的或許是為了拉開現實和抽象思辯之間的距離,為觀者帶來跟2017版的黑盒製作不一樣的觀賞旅程,但也顯露數碼時代邏輯討論的僵局:這個極端的狀態,最終構成情感上的衝擊大於思潮的昇華。

 

然而,無人能置身事外。就如當劇院燈光亮起,觀者在毫無預備下被迫選定角色和取向,有些經歷困惑焦慮,有些則選擇抽離。這一類「玩」觀眾的嘗試都是非常冒險的,但這個險值得冒,因為在高科技年代裡,所有匿名觀者都是參與者。如再度重演,樂見劇本在這一場的對白或形式(form)上提出新的觀點或創新成份令觀者留有深刻印象。而導演處理方面,也可用更精確的節奏為這高潮一刻作鋪陳,如五個角色留在舞台上,然後面向觀者,等待回應。

 

至劇終,引起風波的源頭——關於體育服的校規未被正式討論,而涉事體育老師已不再在任。《原則》2018版探究數碼年代「討論的原則」,是一個關於討論的討論。有趣的是,此劇是劇評班的必看劇目,不禁令人反思藝術評論的原則。我試著從編劇和導演的創作動機出發,先探索他們想在1小時40分鐘裡面說甚麼,才再以戲劇原則分析其有效性,因為我相信

 

「你企喺咁高,係睇唔到㗎。」

 

在此祝願,在高科技時代中同一條船上的我們,要打破傳統對話原則,尋找理性討論的新出路,這兒一大段,那兒一小段,繼續相信對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鄭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