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原著的賣花女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9年4月2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Nobby Clark
主辦︰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
演出單位︰彼德‧霍爾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6/2/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蕭伯納的《賣花女》應是今年第37屆藝術節的重頭戲劇節目。筆者看了2月6日日場。故事講語音教授希金斯與好友平克林上校打賭,揚言能在六個月內,把滿口方言的賣花女依拉莎改造成一位談吐得體的淑女。相信不少觀眾對曾改編成電影版的《窈窕淑女》都有深刻印像。這方面也肯定幫了這個節目的宣傳不少。

 

《窈窕淑女》絕對是一個童話故事,貧家女經改造,不但進身上流社會,最後還嫁得如意郎君,就像《仙履奇緣》一樣令女孩子嚮往。不過這齣五幕劇的《賣花女》又是另一個神話。那是女性自我自強的一面。雖然故事、橋段大致一樣,女主角由街頭賣花女變成淑女,但她不像電影中期望嫁予教授,更甚者,她不值教授的行為,指她剝奪了她的自由,但最後又意識到她的改變已讓她有能力利用她所學的去教別人賺取生活費而不需再倚靠教授。

 

她敢於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思想,絕非一般女性一心想著嫁得好便是福。這個原著精神,在導演彼得‧霍爾(Sir Peter Hall) 的覆排下把一段段精采對白「拋來拋去」,演員亦做到滾瓜爛熟。蕭伯納的嚴肅題材在那些幽默的對白中逐漸展示出來。賣花女最後不用賣花、更不用賣笑、也不甘賣身(嫁給)教授,獨立的精神讓她有能力過另一種新生活。

 

蕭伯納對依拉莎獨立精神的戲劇處理,除了他對被改造的人會有自己的思想之外,亦跟當時社會息息相關。1912年正是主張婦女擁有選舉權,作者也認識一些擁護婦女參政的人,並認同她們的目標,故之有獨立果敢的依拉莎出現,反而教授常要別人(女僕)提醒他,或(母親)指點他;而他最後變得被動,看著依拉莎離開,只有無奈。教授的地位、形象與舉止並不是我們看慣的那樣有智慧見識和具有紳士風度,淑女最後不揀他也不一定是錯!

 

承如上文所說,另類的結局是這齣《賣花女》最大的特色。那些一浪接一浪的對白也算是上世紀初舞台劇的成功元素之一。巴庫皇家劇院這回的製作都能掌握到原劇本之長,發揮得相當出色。主角們的搶白令人喘不過氣,卻有點肥皂劇的模樣。畢竟一世紀後的今天,戲劇已經發展到機乎無所不能,尤其是舞台技術,就算上天入地也可呈現眼前,《賣花女》的平鋪直敘,單線發展和近於沒有調度和可觀場面下,觀眾可以吸收的亦有限。劇場的威力回到初始,即單靠對白帶出一切。觀眾不用太多智慧去思考,只要用心聽便一定明白,而且會發笑。

 

放諸今時的標準看,《賣花女》算不算上乘之製作大抵因人而異。筆者就覺得處理上欠驚喜,整體平實,優雅的佈景和服裝夠悅目也算不錯!
 


(原載於2009年4月第39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