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論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的三個演出
文︰黃漢樑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2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山水賦》
主辦︰澳門藝術節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澳門舊法院大樓二樓、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日期︰19 - 20 / 5 / 2018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 »

世界各地藝術節,近年開始了一個有趣的風氣︰刪除舊有分類。由於過往表演藝術分類(如戲劇、舞蹈、音樂、歌劇等等)的界線變得模糊,藝術作品難以滿足定位,因此藝術節也開始了全新分類模式。各藝術節因地制宜,就當地文化特色,藝術節年度焦點等因素,定立獨一無異的分類系統。澳門藝術節自2016年起,也改以類近於策劃者的方式,制定藝術節方針,在相應的分類下尋找合適節目。例如2016年,他們以「時間」作主題,分成「專題聚焦」、「新銳先鋒」、「跨界創作」、「闔府統請」、「傳統精萃」、「樂韻悠揚」及「視覺藝術」,而今屆藝術節亦沿用這些分類。新模式,為藝術節帶來更多自主空間,但同時,觀眾亦需要逐步適應。

 

本年,藝術節以「根源」為題,取其「生活之根,藝術之源」。澳門藝術節特色之一是︰「本地薑」特別多,而且多以實驗創作為大方向。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的推動下,經常鼓勵澳門本土創作人外出學習,學有所成後一併把經驗和人脈帶回本土轉化。是次筆者短暫留澳兩天,觀賞其中三個「本地薑」作品,分別是︰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山水賦》、卓劇場藝術會《叢前黑夜》及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源味之情》。

 

《山水賦》由石頭公社主席莫倩婷及視覺設計師聶雯婷主理。舞台放上大量類似「浸浴泡泡」的白色泡沫,觀眾入場時,可在僅開一條罅隙的布幕前,窺探由無數泡沫組成的山丘。及後,布幕徐徐升起,演員(莫倩婷)以全身化學裝備示人,頭帶防毒面罩,身穿防護衣物,在泡沫間行走。莫又以顏料噴霧器在泡沫間噴射,令泡沫看來時而像山,隨風飄揚,時而像雪地,潔白無瑕卻沾上人造色彩。隨表演時間流逝,因為堆積如山的泡沫逐漸變得稀薄,「泡沫山」山型越來越矮小,隱藏於泡沫內的塑膠堡壘慢慢現於人前。在泡沫盡退前,水從四周流向舞台,形成一股迴旋水流,帶動泡沫及人造顏色殘渣在水面飄流。配合節目介紹中的一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營造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泡沫退卻,餘下的只有塑膠堡壘和演員,演員在極度滑溜的舞台和堡壘上忘情地重複滑倒,背景播上「世界真細小」的扭曲效果音樂,讓一切看起來帶著暗黑和詭異的味道。

 

翻查資料,《山水賦》是她們兩個合作的物料系列第三號作品,強調以物料作為隱喻主體,探索人與城市、自然之間的相互操控、建造與破壞。在是次作品中,各樣物料(包括演員肢體)均得到充份發揮,由泡沫的形態變更,人造色彩帶來的視覺效果和隱喻,逐步揭示的舞台調度,塑膠堡壘的變異狀態,再到演員因應滑溜舞台的調節。每一個細節也環環相扣,產生的有機關連性亦可達致創作者所期待的「隱喻主體」狀態,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成熟實驗團隊。更讓我好奇的,是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拉薩德國際戲劇學校的莫倩婷,如何在 Jacques Lecoq 的訓練系統外,轉化自己的身體訓練,成為一種與結構和物料的對話方式呢?

 

《叢前黑夜》中,卓劇場請來了英國導演 Sinead Rushe 為他們執導 Bernard-Marie Koltes 的成名作 “Night Just Before The Forests”。在澳門《叢前黑夜》演出前三個月,Sinead導演已經在倫敦演過一次,根據劇照推斷,演出改動不大,但在接近重演的框架下,用上不同國籍的演員切入文本,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想像。故事大概講述一位移民青年在都市疏離感的困惑下,喃喃自語的私密獨白。整段獨白,圍繞著重複的社會異化主題,在一個個沒有名字的角色間,透露著文本中所形容的都市︰暴力、色情、階級。在一個自說自話的內向狀態下,述說都市人的孤獨無力。

 

導演在《叢前黑夜》,對文本投放了大量詮釋,由個人獨白,發展成5位不同語言背景的演員演繹。聲音方面,刻意運用音樂結構為文本分段,增強節拍感及混雜聲效帶來的都市想像。舞台以「田」字型的方式設計,觀眾入場時,會被安放於「口」字位置,演區亦以「口」字的中心和「十」字的中心為主(共五個),觀眾似是置身演區當中。四個「口」字演區安放著劇本及咪高峰,演員或以咪高峰讀出文本,或以撥動紙張製造音效,交織成多重合奏原素。觀眾的視點隨演員的流動遊走,亦會向聲音方位的來源探頭。或許導演的原意,是以混亂的方向模仿都市中的不安和忙亂感覺,但筆者卻認為難以令人進入 Koltes 的內向世界,讓他的文字更拒人千里。另一導演設計,是用上不同國籍的演員。由於演出以英文進行,所有演員均以非母語演出,部份帶有英式口音,亦帶有港式口音,甚或其他特色口音。無疑,此設計有效增強都市的現場感,為都市人口大溶爐貼上標籤。但文本中的「無名者」角色,就像一夜間變成了有名有姓的阿強、麗娟、亞當斯,形容的色情暴力都市黑暗面,皆套上了具象的人物特徵,筆者認為有礙文本對異化都市概念的理解。

 

《源味之情》是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作品。入場時,與《山》及《叢》完全不同,觀眾在入場前已經打成一片,有一種香港新界圍村「食盤菜」的親切感, 各人像親友般寒暄一番,準備參與盛會一樣的喜悅,令筆者興奮不已。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在二十五年間,因堅持對土生土語的熱愛,不論世道如何艱難,仍然努力不懈持續創作。《源》一劇,內容以土生土長主角習廚歸來開始,在內地人的金錢資助下,經營餐廳一展所長。但奈何,主角和金主的文化價值及賺錢之道間出現巨大裂痕,主角亦因此思索自己的文化根源。全劇以電視台處境喜劇的方式寫成,笑料百出,輕鬆易入口。雖然笑料中不乏對婦女定型的嘲笑,色情笑話的政治不正確等等,但放置於土生土語的「被壓逼者」身份,一切又看似比較容易接受,畢竟土生土語放置於藝術節之中,已經是抗爭中的重大勝利。不幸地,在現實困境中,它只能成為一種「象徵性語言」。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山水賦》

場次:2018年5月19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卓劇場藝術會《叢前黑夜》

場次:2018年5月20日,下午3時,舊法院大樓二樓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源味之情》

場次:2018年5月20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地實驗劇團HerStory創團成員之一,熱愛劇場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