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花的告白》:忘掉初心的人性與傳媒、政治環境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Photo by William Ward
主辦︰風車草劇團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7/05/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黃國鉅編劇、陳曙曦導演的風車草劇團新劇《新聞小花的告白》,以偏向坦率直白的創作手法演繹現今香港的傳媒和政治環境,劇中不少情節取材自現實的事件或流傳於網絡中的事件/說法,使筆者看時既深感共鳴又覺得很沉重,共鳴之餘又見對傳媒和政治有不同立場的角色先後兩次走入觀眾席,似迫使觀眾就「我的立場跟哪個角色較近似?」、「何謂公義或出賣公義?」、「怎樣才是維護真相的好方法?」等問題作思考,布萊希特式的疏離/辯證劇場處理顯然要喚醒觀眾:别對眼前的現實環境感到麻木。

 

朋友於網上說「每一個場景都係播緊電視新聞,但從來無人睇住個電視,亦無人關心新聞報乜,而比電視新聞上更重要嘅事,喺電視以外發生梗無人知」。筆者認同朋友的觀察、說法和導演安排於咖啡室、家中等場景擺放電視機不斷播放各地各種新聞但無聲音的做法,皆因劇中透過外國學者的理論提及社會上大約 80%的人對新聞時事是漠視、逃避或感到麻木,令政商界某些人會利用少數人對新聞時事的見解當作是大多數市民的見解,以達到其政治或謀取私利的目的,基本上也教筆者認同。只不過,現今香港的情況未必是80%漠視,而是關注與漠視新聞時事者皆難以估計。朋友說「比電視新聞上更重要嘅事」是指主角Rebecca(韋羅莎 飾)於劇中面對很多反映傳媒、政治環境變得愈來愈糟糕的可怕事情。

 

「警方用過度武力對付示威者,記者須成功訪問警方與示威者才可讓報導出街,否則任何一方不接受訪問或受訪內容有各種問題,反映真相的報導便可能被抽起」(大致意思),正是劇首 Rebecca 提及的「平衡報導」例子,她不滿其任職的電視台總是採用「平衡報導」和其他掩飾真相的無恥、偽善手段去處理新聞,便跟總編上司廖炳春(陳淑儀 飾)爭論得勢成水火,原來Rebecca一直有將若干電視台不播出但她覺得重要的新聞材料交給身為網媒記者的好友阿富(湯駿業 飾)報導,後來電視台被大陸商人收購,導致新聞自由受到更嚴重的干預,曾竭力改變電視台報導文化的 Rebecca 決定辭職……此劇更牽涉一段 Rebecca遭其大學時曾教導過她的教授Rita(邵美君 飾)出賣,劇情雖是曲折奇情,但卻寫實地見證每個角色都為劇中的新聞行業帶來一份濃重的絕望感,導演還巧妙地善用魚網的意象將該份絕望感作了深刻的彰顯,見Rita用多本書砌成一座大建築物後,一個魚網將所有書本撈起並弄散整座建築物,配合廖炳春說出一段涉及「獨裁政權擺佈下,所有新聞從業員都沒有漏網之魚」的台詞,就易使觀眾領悟到意象的意思:香港新聞界的根基(如傳媒操守和使命)給外來的政治擺佈拆散!

 

比起《局》(香港話劇團)、《教父阿塗》(天邊外劇場)等荒誕劇以誇張、瘋狂、隱喻的方式諷刺/影射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困局,《新聞小花的告白》要觀眾解讀的意象就相當少,黃國鉅反而重點安排多個似現實中人的角色講出很多切合現今香港傳媒狀況和政局的台詞,使不同觀眾易對號入座地感到某個角色的為人(人性)較似自己或某種人,而且不像荒誕諷刺劇般要把看到的劇情作解讀、聯想才可領略箇中的戲劇精髓和訊息,解讀時的理性跟為黑色幽默或誇張瘋狂笑料所發出的笑聲,都有可能沖淡各種角色的悲情、絕望感。劇末,Rebecca歇斯底里地為新政權的可怕和新聞自由被出賣而作最後控訴,期間廖炳春從叫嚷「Mute咗佢把聲!」到真的滅了Rebecca的聲音,韋羅莎的演繹顯得愈來愈激動和心痛,該份心痛也教重視新聞及各種自由的筆者為社會的聲音趨向單一而同感心痛。Wilson(Rebecca的丈夫,梁祖堯 飾)以「唔好同佢哋(指大陸的政治勢力)鬥,我哋冇得鬥」為理由,選擇擁抱大陸所帶來的機遇、權位和處事方式,做法跟容許大陸商家干預電視台的運作以擴大大陸媒體市場的廖炳春,以及識時務的新一代新聞小花 Rachel(葉康婷 飾)為火速上位便討好大陸老闆,顯然有類似之處,並見這三人似是現實不少小市民、商家和政客的寫照。當然,類似之中亦見演員的演繹是有分別,葉康婷的演繹是將好勝心融入年輕人的衝勁中,而陳淑儀與梁祖堯的演繹皆大條道理地為自己出賣新聞自由/扭曲公義說盡開脫話,但筆者更喜歡梁祖堯就「國家安全法的訂立沒問題」反駁妻子時的激動戲,激動裡似夾雜一份受過良心責備的痛(Wilson屢次說自己重視公義),相反陳淑儀的演繹亦見身不由己,但就欠缺了一份源自內疚的痛。

 

Rebecca將特首候選人馬志文(余世騰 飾)犯法的證據交給恩師Rita,要她向外國傳媒公開,偏偏已成為政黨發言人的Rita 竟利用該證據協助其競選特首的黨友打擊馬志文,卑鄙手段(嚴重違反誠信)跟「大義凜然地爭取新聞自由」的正面形象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就像現實中不少偽善、善良與自私混雜的政客或非政客;Rebecca揭露阿富任職的網媒竟有來自大陸的幕後老闆,在關鍵時刻未能報導真相所帶來的絕望感就好比 Rebecca被 Rita出賣般絕望,「甚麼傳媒和甚麼人可以信任?」是社會變得讓人欠缺安全感後值得觀眾深思的課題;來自大陸的生意人劉總(葉進 飾)與要把香港變得大陸化的馬志文,可說是破壞香港一國兩制的港人公敵,偏偏這兩類人在香港愈來愈多,兼有更大的影響力。

 

字幕機刻意打出「自由」、「人民」等字眼,似要觀眾思索這些字眼的真正含意,而Rebecca於電視台工作得痛苦迷惘時則投射出似是Rebecca發白日夢/幻想/回憶的錄像畫面,畫面可見昔日的新聞系教授Rita將「唯真為善」及其他新聞從業員須抱有的操守、使命感教導給 Rebecca,換言之字幕與錄像的作用是提醒觀眾:對一些信念、原則和使命理應堅守下去,勿忘初心!偏偏劇中出現與提及過許多忘掉初心、慣講歪理的人,教筆者感慨並想像若香港沒有這類人,「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可能守得到。

 

入場時見到風車草劇團提醒觀眾下載一個叫「Telegram」的手機應用程式,才可參與劇中一個要觀眾看手機內容的互動環節。筆者急急下載後卻在驗證程序上出現問題,亦不懂使用這個不知道是甚麼東西的App,而筆者的友人說就算安裝了 「Telegram」也未能在葵青劇院內搜尋到相關的互動內容。跟觀眾互動本是有趣之事,但涉及科技的互動若在演出前沒充足的指引令觀眾學會如何使用該科技(觀眾未必有時間跟進劇團的網頁,把指引放在網上之餘也要想出其他讓人得知指引的方法)和接收測試做得不夠,互動環節就會白白浪費掉。現今靠手機科技進行劇場互動的演出愈來愈多,《新》劇的準備不足是很好的借鏡。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