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  |  2025年   |  所有類別

「眾聲喧嘩」為開放平台,歡迎把有關本地或海外的傳統或現代劇場、音樂、舞蹈、跨媒介表演,以至演藝文化及現象的評論文章電郵至iatc@iatc.com.hk。文章必須未經發表,中英文皆可,字數最少1,200字。若獲本會採用,編輯部將與作者直接聯絡,獲刊登者將薄備稿酬$500。 

共 41 筆|«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
文︰林敬魁|上載日期︰2025年11月17日
《你個戲壞咗呀!》確實令觀眾有一個又驚又喜的體驗。這套戲以表演進行時不斷失誤為主題——演員忘記對白已經是戲中最細微的失誤。小至道具失蹤,大至舞台倒下,令觀眾也不禁為演員擔心,到底這戲能否成事。就是這...
文︰劉志剛|上載日期︰2025年11月14日
看罷一場多媒體音樂會,不禁又再思索音樂的功能。 撇除儀式和宗教活動、助力學習和記憶(例如被炒作的Mozart Effect)與激勵運動和工作效率這些用途,對音樂創作與表演者來說,音樂可以是文化...
文︰傅瑰琦|上載日期︰2025年11月4日
泛亞交響樂團的第四十個樂季,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節目——「世界樂團首席系列」。言即,樂團將有機會陸續邀請國際上知名大樂團的首席(Concertmaster)小提琴家,來與樂團共同演出。今次,樂團邀請...
文︰王建鏗|上載日期︰2025年10月31日
壽命有限,年齡令人焦慮,年輕同樣。花信之年的獨腳戲《廿四裸辭》是青年寫照,輕鬆趣怪地講年青一代的成人/成長焦慮,被資訊催熟到過熟腐爛。劇目講述女生主角廿四歲以來的工作生涯,由最先的暑期工:送外賣、派...
文︰溫剛|上載日期︰2025年10月27日
這到底是一齣法國作品、英語區作品,抑或是本地的作品?怎麼看起來連一點間距感都沒有,彷彿就是當下這個城巿的寫照?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數字顯示,過去五年有131名學童自殺,中學生佔九成。去年有2,090名...
文︰黎柏健|上載日期︰2025年10月24日
《兒子》(The Son,2018)是霍理安・齊勒(Florian Zeller)家庭悲劇三部曲的終章,承接《母親》(2010)與《父親》(2012)對家庭裂隙的持續剖析,此劇以冷冽且細膩的筆觸聚焦...
文︰謝愷忻|上載日期︰2025年10月21日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承載了粵劇、龍舟競渡、傳統工藝等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同時也映照出社會多元背景下的文化互動與演變。截至目前,香港已登錄507項非遺項目,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
文︰傅瑰琦|上載日期︰2025年10月14日
男中音阿佩爾(Benjamin Appl)重臨香港,今次獨唱會的安排,為他在其他城市已作過演出的「聯篇」——為紀念他的恩師費殊‧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的生平,而安...
文︰洪思行|上載日期︰2025年9月26日
男中音Benjamin Appl繼2018年後,再度受飛躍演奏香港邀請,來港演出。根據飛躍演奏香港的創辦人Andrea Fessler,原來他本應在2021年回來,但由於疫情,表演延期,結果一延便是...
文︰朱映霖|上載日期︰2025年9月23日
繼去年在香港首演及巡演後,改編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原創舞台劇《不可說》的《唔講得》,今年再度在香港上演。此劇名的靈感是來自佛經《大般涅槃經》:「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其含意暗示劇中某些真相只...
共 41 筆|«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