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本地作曲家的美事
文︰朱振威 | 上載日期︰2017年1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7/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繼2014-15樂季,港樂在2016-17樂季再次舉行《香港作曲家巡禮》節目。

 

與上次不同,今次的《香港作曲家巡禮》早在樂季發佈會已宣佈四位參與作曲家的名單,並且是正式委約創作。除此之外,是次《巡禮》並不是一般音樂會,而是讓樂團在指揮韋默朗(Aldert Vermeulen)領導樂團在觀眾面前視奏新譜:每首作品有二十分鐘的排練時間,過程中作曲家與同是作曲家的主持人林丰在台上旁觀,並適時參與討論或給予意見。中場休息後,韋默朗指揮樂團完整地演奏該四部「具節慶氣氛的短曲」,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每首作品完結後帶領作曲家上台謝幕並即席給予意見。最後由觀眾投票選出最受歡迎作品,而該作品將會安排於2017-18樂季音樂會上重演——最終獲選的是陳啟揚的《欲明》。

 

首部登場作品是葉浩堃的《破繭》,以音樂描繪窩打老道。樂曲有著電影音樂的氣息,以細碎而反覆的樂思串連全曲,也營造出一直變化的氣氛,當中的音樂色彩與和聲語彙令筆者不禁想起德布西。稍後樂團在那富節奏感的樂段以敲擊式地強奏和弦,有點美國作曲家阿當斯(John Adams)的意味。沒有露骨的符號或企圖以聲音描繪任何景物,作曲家明顯只希望為聽眾展開一趟情緒的旅程,結果非常有效,也見識到葉浩堃對管弦樂色彩的掌控及氣氛舖排有不錯掌握。

 

梁志軒的《飛龍雲舞》相比之下則略顯失色。看樂曲介紹作曲家希望以音樂描繪舞火龍中的火龍,樂隊齊奏的敲擊效果,加上鑼與吊鈸滾奏的聲響,塑造出一個神秘的氣氛,但如此編排其實敲擊樂器很難不掩蓋其他細節。在聲響效果為主的段落過後長號奏出一句完整旋律,如此對比實在是神來之筆。隨後樂曲進入高潮,又見阿當斯式的樂隊齊奏,筆者不禁莞爾,難道大家要用樂團製造官能刺激都逃不出阿當斯的陰影?但樂曲最大敗筆是結束部份——韋默朗示意樂團停止隨後就說返回較早段落,筆者以為樂曲未完。到再次演奏才確定,樂曲的完結真的如此突然。總的來說,聽到作曲者有很多意念想在這部作品一一嘗試,奈何在配器及結構上,作品都有待改善。

 

馮迪倫的《獅山序曲》相信令不少觀眾感到詫異:樂曲開始弦樂就奏出一段優美的旋律——這在今時今日的新作品發表會非常罕見。漸漸發現這首作品的確是一首有如Paul Mauriat或是Henry Mancini一類的輕音樂風格,但細聽之下,更像顧嘉煇。筆者後來更向作曲家直言該作品帶來的感覺是「猶如三十年前顧嘉煇為TVB台慶寫的主題音樂重新出土」。作品旋律脫胎自廣東音樂《醒獅》,也讓作品多添一份「香港味」。工整而動人的旋律以拉威爾《Bolero》式反覆重現,不過小鼓的重覆節奏教人想起《小李飛刀》而非拉威爾的名作。憑著配器與和聲的變化情緒續漸推高,而木琴的運用更是一絕。下行大調音階反覆出現,帶出最後「華格納式」尾聲(韋默朗語,筆者覺得銅管的處理也有點像西貝琉士)。在二十一世紀的一個作曲工作坊,一位本來屬於所謂「學院派」的年青作曲家居然交出一首混和香港電視劇主題曲及浪漫時期兩種風格的調性作品,不得不說一句大膽!然而,樂曲濃厚的地方情感卻是實實在在,梵志登評語首句直說:「你一定很愛香港」——但筆者猜想他並無聽懂裡面的廣東音樂或流行曲的「梗」吧?當然,梵志登補充說作品的情感令他想起美國愛國歌曲《American the Beautiful》。

 

說到情感,陳啟揚的《欲明》單看樂曲介紹其實是最令筆者期待的作品:「我看到委約要求喜慶的短曲,思量良久:在這個紛亂的世道,有何喜慶之事值得譜曲呢?」似乎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作曲家。經過那頗見燦爛效果的序奏之後,筆者不禁納悶:「又來阿當斯?」繼續聽下去,筆者感覺自己根本在聽阿當斯的《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最沮喪的一刻是當筆者心想「會有銅管齊奏的旋律嗎?」,長號果然出動……從結構佈局、和聲、節拍轉換、配器(還好沒有木魚)都與《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高度相似,這部本是最期待的作品頓變最失望的作品,雖然論演出效果確是四首當中最佳,可是這只能說陳啟揚找到一個好的「參考作品」臨摹。梵志登上台時說:「你的作品,要是我是很多年前聽到…嗯…我會說是你啟發了阿當斯。」

 

回說整場音樂會——或應說是工作坊,這次《香港作曲家巡禮》是一個非常好的安排。外國樂團也有類似的工作坊協助年青作曲家發展他們的管弦樂寫作技巧,例如倫敦交響樂團的Panufnik Composers Scheme,就有著類似的模式,香港作曲家林丰與姚恩豪也曾參與該工作坊,在藝術上及事業上對他們都有一定幫助(恰巧二人均先後得港樂青睞)。

 

如果港樂真的醒覺到自己對香港音樂創作發展的責任,實應繼續舉辦——與其要香港作曲家先在外地自食其力打響名堂才願意伸出合作之手,不如親自培養更是一件美事。

 

讓作曲家聽到作品的真實演奏效果,由傑出的指揮給予意見,是讓作曲家檢示並改進自己管弦樂創作技巧的最佳方法。港樂今次的《香港作曲家巡禮》是值得延續下去的工作坊。有些細節值得港樂在下次舉行時考慮,例如由自選作曲家委約改回作品徵集(事實上港樂從未公佈當初挑選這四位作曲家的機制如何);把委約費用變成獲選獎金,讓作曲家互相較勁,以實力爭取演出機會;投票也可改為上載演出錄音或錄影並接受網上投票,一來避免投票變成比拼幾位作曲家到場親友學生數目,二來可以藉此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作品,結果也更具代表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首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