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禁忌的嘶吼震撼──廟會劇場《九天鼓樂.經典重現》觀後感
文︰查太元 | 上載日期︰2016年9月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網上圖片
演出單位︰九天民俗技藝團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
日期︰4/9/2016
城市︰台中 »
藝術類別︰音樂 »

期盼二十餘載,終於建成啟用的「臺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將於九月三十日盛大開幕。目前,劇院時值「試營運期」,大、中、小劇場,各自安排舞鈴劇場《奇幻旅程》、廟會劇場《九天鼓樂.經典重現》及親子感官劇場《姆指小英雄》,各節目還將搭配電視錄影、防災演習等安排,供作往後策劃節目、接待觀眾時的參考測試。

 

三場試營運節目口味,多少有些「大眾」考量,歡迎闔家蒞臨,顯示歌劇院力圖展現公共親近形象。然「九天」之「廟會劇場」演出,與先前「歌劇院產權捐贈儀式」的搭孤棚、建醮壇、豎燈篙等道教科儀節目,調性十分相近,如此「百無禁忌、抹去雅俗界限」的氛圍,反映臺灣社會文化現況。相較於歐洲表演藝術多脫胎自對天主上帝的崇敬禮拜,如今臺中歌劇院徵用傳統鬼神信仰作大秀,頗有意趣。

 

自從四年前電影《陣頭》公映,「九天民俗技藝團」將早年不登大雅之堂的廟會陣頭──擊鼓、八家將、官將首等技藝,提升至舞台表演藝術層次,其事跡更廣為人知。而這支源於台中大雅郊區公墓旁的宮廟團隊,在改造自我、成長壯大、揚名中外並巡迴世界後,返回新穎的臺中歌劇院中劇場公演,深具地方文化發展的指標意義!

 

不知是否為營造宗教的神祕感,甫入中劇場,濃密的煙霧漫佈全席。場務人員新手上路、節奏掌握未善,大批遲到的觀眾入座使節目推遲開演。在僅有國語的簡單劇場廣播後,燈光暗下,民族風味的MIDI伴奏音樂漸入,一名身材健美、上身刺青的男子獨舞,啟始這九十分鐘的演出。

 

與「正規」的打擊音樂演出不同,「九天」擊鼓表演,多了幾分「戾氣」,這可能是受原先「陣頭」文化、以及早期參與「陣頭」人員背景之影響。(台灣庶民社會,往往是輟學、好鬥者加入宮廟祭祀之「陣頭」演出。)不但各式堂鼓咚咚價響,演員(鼓手)們總是嘶吼叫喊,增添氣勢。

 

更與樂界常態的斯文作風相異,「九天」擊鼓節目進行時,鼓棒經常斷裂橫飛,散遍周遭,通常一台堂鼓都要配上多副備用鼓棒,甚至全部打完仍不夠使,得後台人員臨場補上,與其說是打鼓,不如說像打仗。這種風格,正是「九天」團長許振榮在節目尾聲致詞時所提及,且相當自豪的所謂「台灣精神」──「輸人不輸陣」!

 

若簡單地認為,「九天」這般帶有兇狠的演出手法,和廟口流氓混混的魯莽一致,那麼還真是太低估「九天」了。在許團長的堅持下,目前「九天」團員必須接受正規校園教育,至少大學畢業,不少優秀的演員甚至出於戲劇系、體育系等「科班」!而經過許懷文(即團長之子,藝術總監兼導演)及曾德偉(鼓樂總監)的努力,各式零散的節目被重新組合編排,形成具有可觀價值的完整表演。換言之,即便乍看(聽)之下,「九天」的擊鼓節目相當「火爆」,但那已是精心設計後,再被搬演出來的藝術呈現。

 

除「九天」二十年來的保留曲目《齊天戰鼓》以外,還有《蜈蚣舞》、《王爺令》、《和瘟壓煞》、《尬陣》、《豐年》、《龍王怒》、《送王》等近年新編鼓樂作品,可看出題材文化背景很有特點,藝團招牌更為顯著,亦能觀察在專業科班人才介入後,傳統「陣頭」音樂出現何種改變。曲目之間,則有情境舞蹈或與觀眾互動的趣味表演,沒有冷場,張弛得宜。上半場最後一曲《和瘟壓煞》前,刺青舞者再度出場,在舞台上灑出冥紙,試圖製造心理震撼!既是傳統(民俗活動),也相當反「傳統」(忌諱觀念),這或許也是某些藝術領域追求的「衝突」吧。

 

考慮某些小堂鼓發聲原理不同,故加裝麥克風,作揚聲補強,調整得當致使效果理想,種種細節之考慮,「九天」及協力團隊肯定花費大量心思。劇終前,全體演員(包含團長、藝術總監及鼓樂總監)在台上擺出整齊功夫姿勢作為謝幕,可見「九天」的「團隊精神」十足,令人感動。若與純正音樂表演相比,「九天」絕不是頂級,但如團長自詡欲發揚光大台灣的聲音與色彩,並且使之昇華成雅俗共賞,那麼「九天」的成就則不容忽視。

 

當今多元社會,各種表演其實本無「雅俗」,只看自己用心、爭氣與否而已。想到同為台中市井出身的某流行音樂組合,近日多為疑似地域、宗教、性別歧視,招致罵名所累;而「九天」源於草根、但已鬱鬱蔥蔥,恰是電影《霍元甲》中台詞:「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的真實寫照嘛!

 

附:臺中國家歌劇院暨中劇場初次觀演體驗

 

由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全幢建築對公眾開放(節目演出時,劇場區方有管制),故遊客如織、人潮洶湧。劇院外廣場噴水池經常有幼童嬉戲,但無場務人員管制監控。一樓大廳因建築特性所致,迴音較大,當遊客過多並喧嘩時,顯得吵鬧。除一樓商店外,五樓及六樓的展示廳、書店、黑膠唱片行、餐廳與空中花園,是遊客尋訪目標,但僅三台效率略低的電梯負責載運,排隊空間小且動線混亂(遇節目演出時,只有持票觀眾可走樓梯經二樓往上,但入二樓就需撕票,再到其他樓層稍不方便)。又五樓往二樓劇場區的空中旋轉樓梯較窄,易堵塞。

 

中劇場視野良好,觀眾席與舞台區頗親近,舞台無高度,設備先進,音響效果尚佳。但進入劇場的通道較昏暗,走樓梯有危險,應補齊照明及地面反光設備。離場時,見樓梯過道增設家用立式檯燈,似應急之用,但人員疏散太慢,若遇特殊情況,恐有安全疑慮。劇場廣播應該可再改善,目前聽得有些突兀,並應加入英語。場務人員親切友善,相較「兩廳院」熱情許多(但維護秩序的力道也輕鬆許多)。劇場有兒童座椅增高墊可免費借用,頗為便民。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九江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