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兄弟情不值一毫子?
文︰吳婷婷 | 上載日期︰2016年8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攝影:Carmen So
節目︰三子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3/8/201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血肉相連三兄弟,曾經不分彼此,如今幾近各不相干,母親離世留下的一千萬元遺產,令兄弟難得相聚,卻又再次分道揚鑣。在現實面前,親情原來如此不堪一擊。

 

「香港話劇團」最新作品《三子》,由李鎮洲執導,鄧世昌編劇,對白精警,金句處處,令人回味。故事由分配遺產說起,二哥說,一千萬元無法平分,剩下一毛錢不知如何是好,潛台詞是不滿足於平均分配,說穿了,其實大家都想多分一點,於是出現了開場那段你推我讓的對話——

 

大哥:邊個講先?

二哥:你講先,你最大。

細佬:二哥講先啦,二哥最識講嘢。

大哥 不如細佬講先啦,細佬最細。

 

編劇鄧世昌對三兄弟的性格刻劃分明。由於父親的缺席,大哥幾近是一家之主,跟母親的緣份也最深厚,他想法實際,加上早已成家立室,妻子更為了照顧女兒,放棄會計工作和收入,另一名小孩也快要誕生,再顧及兄弟親也好,也無法不向現實低頭。二哥在外闖蕩,堅持只靠自己,因為母親曾經拒絕給他首期置業,卻又給過大哥,兄弟間的矛盾從此無法解開,也間接令二哥成為利字當頭的商人。細佬比較沒有負擔,不愛錢,也幸運地遇上跟他同樣無欲無求的妻子。編劇給細佬的金句,也是全劇寫得最深刻的一句——「最無expectation嘅人,最睇到人地嘅expectation。」

 

李鎮洲的處理簡潔有力,尤見味道。全劇一小時三十分鐘,幾乎只有一個導具——棺材。棺材既代表著母親,也代表著莫氏家庭的重擔。故事開首,三兄弟雖然一起槓起棺材,所付出的力度卻各有不同——二哥半蹲著,想槓卻像不願意太用力。細佬盡力地抬著,看起卻很輕鬆,因為他清楚大哥會留守到最後。的確,當二哥和細佬放手後,就只有大哥一個人默默地抬著棺材,即使他其實只比老二年長一歲。另外,三兄弟爭論如何分配遺產時,也是圍著棺邊走邊說,彷彿是趁母親不在時,肆意說出內心欲望,卻又暗暗覺得母親正在看著這一切。

 

爭家產的故事,現實中不時上演,導演選擇在《三子》尾聲,透過三位家嫂不斷重複的爭吵場面,反映這個悲哀的現實——細佬嫂衝向二嫂,卻被狠狠打倒,兩人扭作一團,大嫂在旁吶喊助威。細佬嫂再站起來,再衝向二嫂⋯⋯這幾個動作,不斷重複,也就像新聞中不斷重複的爭產故事:遠有名伶新馬師曾家族,近有中環鏞記爭產風波,大家寧願付天價律師費對簿公堂,兩敗俱傷,也各不相讓,那就像《三子》的結局,寧願將一千萬元化作陰錢,也不要別的親人,比自己分得更多遺產,導演同時透過滿地陰錢,讓各人盡情展現貪婪,當真錢假錢滿天飛,一切也就化為烏有,此荒謬場面呼應著那句對白:人在金錢面前,都變得不再誠實。

 

在導演處理上,不得不說那幾排光管,在故事最尾垂下來,剛好分隔開三兄弟爬行向前的軌迹,意味著許多的兄弟姐妹,往往隨著成長和經歷,最終成為不交叠的平行線,各走各路,漸行漸遠,即使他們兒時曾經每天並排而睡,幾乎同呼同吸,又經歷過家庭裡的高高低低,又如何?看到這裡不禁有點悲涼,想起龍應台說過,兄弟姐妹的關係,既不像情人,也不像朋友,聚首是為了父母,到父母走後,大家會否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演員表現扎實,細佬(歐陽駿飾)和細佬嫂(郭靜雯飾)兩位年輕演員尤其有活力。 「呢張唔係錢」那一幕,兩人拿著一張二十元紙幣,集中精神重複大叫「呢張唔係錢」,然後一下把錢撕爛,節奏拿捏準確,換來全場觀眾齊聲驚呼,那聲驚呼,極能反映香港人的主流價值觀。

 

《三子》屬水準之作,期望香港話劇團日後繼續跟團外編劇和導演合作,為演出注入新動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傳媒人,熱愛表演藝術,評論文章散見於《蘋果日報》、《明報》及「立場新聞」,另外亦是專頁「舞台劇地帶」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