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變的空間魔術師
文︰俞秀青 | 上載日期︰2016年8月25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Bernd Uhlig
節目︰松風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莎莎.華爾斯與客人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6 »
藝術類別︰舞蹈 »

歐洲舞蹈界翹楚莎莎.華爾斯,生於1963年德國南部城市卡爾斯魯厄。因父親是建築師,所以她從小即在空間概念中耳濡目染。至今,華爾斯已創作超過卅齣鉅作馳名歐、美、亞洲各國,成為當代最重要的編舞大師之一。華爾斯獲獎無數,曾贏得荷蘭葛羅尼根國際編舞大賽以及《柏林日報》的舞評獎(1994)。2000年贏得德國評審協會的評審大獎,以及次年布魯塞爾「影像舞台」藝術節等大獎,德國媒體早期就以「Shooting Star」(流星)來預言這位耀眼的編舞巨星。

 

「對話」系列

 

1993年,華爾斯成為Bethanien藝術劇場的駐院編舞家,開始以「對話」作為系列創作主題,同年和夫婿Jochen Sandig成立了「莎莎.華爾斯與客人」舞團。她的成名系列作「旅行遊記三部曲」(1993-1995)皆以生活出發,包括《七點四十分》、《淚可輕彈》及《總是六個步驟》,三個作品分別以廚房、浴室及臥室作為發展空間。接著發表《太空人巷》(1996),此劇描述華爾斯造訪前東德國宅的生活寫實記錄,以一個典型家庭的三個世代為背景,將舞台轉化成客廳。而作品《兩地》(1997)則是影射前東、西德的社會政治關係,並將室內空間移至戶外街道的報攤涼亭。華爾斯的創作特色在於將生活中最頻繁接觸的空間,成功地轉換成能量爆發的魅力舞台。

 

身體三部曲

 

千禧年時,華爾斯為列寧廣場劇院推出的新世紀開幕作品《肉體》,此作是華爾斯開始發展關於身體與建築之間的對話,並將身體的內在與軀殼視覺化。不同版本曾陸續於Sophiensaele劇場及猶太博物館演出。華爾斯企圖在此作中探討何為身體、人如何處理自我肉身,以及基因控制、再製造,與人類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宿願之議題等,作為編舞論述。她以實驗身體連續創作身體三部曲:《肉體》(2000)、《S》(2000)、《noBody》(2002)。華爾斯使用了切割、反照、解體、透視、堆疊等身體美學,把人體當做實驗品般在顯微鏡下放大審視。

 

舞蹈歌劇

 

華爾斯首部編舞之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2005),是與知名巴洛克風格交響樂團「柏林古樂學會」合作。這部作品是根據世界上最偉大的浪漫悲劇故事之一改編而成的,可謂為宏偉的經典再現。華爾斯在舞台上架設一座巨型玻璃缸,舞者們以優雅的舞姿在水中悠遊自如地舞動,為這個亙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賦予了新生命。同樣的也是屬於舞蹈歌劇系列的《米蒂亞》(2007)、《松風》(2011)等,皆是華爾斯成功融合聲樂家與舞者的創新嘗試。另一齣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唐懷瑟》(2014),未演就已經先轟動了。首幕的諸神狂歡,有十幾位近乎全祼的男女舞者在一個半懸空的眼球空間中交纏磨蹭,展現肉慾橫流的維納斯山仙境,引發討論。

 

「身體建築」系列

 

2007年華爾斯帶領舞團進駐由廢棄抽水廠改裝而成的新劇場「Radialsystem V」。《對話06》即是整合了整棟大樓的裝置音樂舞蹈,六層樓的各個空間皆有舞者與音樂家同步展開演出,讓舞者的身體融入空間,實踐了「身體建築」(Körperarchitektur)的概念。演出場地涵蓋了劇場、教室、洗手間、更衣室、騎樓、陽台等,甚至大樓外方的斜屋頂也有舞者攀爬而下,處處令人驚喜。華爾斯的作品向來以遊戲空間著稱,這次更是大玩特玩,沒有一個角落被忽略。連河上快速飛駛過的遊艇舺舨上,也傳來舞者呼嘯而過的狂歡勁舞,教觀眾瞠目結舌、驚嘆不已!作品《新博物館對話09》更讓人有穿越時光隧道,駐足於古希臘神殿中的幻覺,在空蕩的博物館裡感受古典的輝煌華麗與爭戰的傷痕烙印,以及面對歷史的冷靜省思,德國媒體讚揚華爾斯是空間的透視大師!

 

舞蹈跨界新思維

 

造就華爾斯不同凡響的創作生涯,是因為其作品不是一成不變的既定風格,她的肢體語彙和舞台美學也隨著作品形式而改變。在每個截然不同的跨域創作階段,華爾斯總是不斷地求新求變,並繼續創造驚人的新製作。雖然在舞團廿周年慶(2013)的尾聲中,因政府經費補助短絀而必須解雇舞團的團員,但她仍持續推出跨界新作,而國際邀約更是絡繹不絕,從危機中再創新機。

 

華爾斯的成功在於永遠推陳出新的跨領域合作,並且融合豐富的舞台意象與出奇制勝的幽默狂想,除了具有德國舞蹈劇場的理性思維與人性關懷以外,她那永遠處於危險邊緣的高度爆發動作,絕不亞於任何肢體劇場。最重要的是,在提供想像、激情與驚喜之後,她不僅要觀眾品嘗生命的真實況味,也傳達了大眾心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台灣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