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海外藝術節經驗談:攀山風景
文︰羅靜雯 | 上載日期︰2016年8月25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盛宴》(2016),阿德萊德藝穗節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6 »
藝術類別︰戲劇 »

編按:近年本地不少資深劇場工作者把作品帶往海外藝術節上演,編輯部特別邀約其中兩位分享經驗。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你想看到山後的風景,唯有攀越這座山。但在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裡,張國榮飾演的西毒嘆氣道:「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甚麼特別……」到底山後面的風景有多特別,其實因人而異,而且每一座山的風景也不一樣。

 

年輕時我已隨「中英劇團」參與不同的海外巡迴,八十年代中《我係香港人》曾到澳洲阿德萊德參加Come Out Festival,劇團亦去過達爾文、澳門和新加坡演出。對於當時二十來歲的我來說,每次巡演總是既緊張又興奮,絕對是擴闊視野、難能可貴的歷程!亦因為跟「中英」的這段緣分,「影話戲」自2003年已不斷到海外演出和交流。我得承認我喜歡「攀山」,越過面前熟悉的這座山到外面世界走走,總會看到無法在這彈丸之地看見的新事物,學習新的東西,然後把它們帶回來,希望轉化成為自己的。

 

「攀山」需要勇氣和意志。2014年之前,影話戲大部分的海外交流都是受邀請的:台北華文戲劇節、澳門戲劇農莊交流演出、上海現代戲劇谷世博展演季、菲律賓PETA婦女劇場戲劇節、新加坡實踐劇場交流巡迴演出……而在2014年我們決定自己找一座山去攀!

 

這座山叫愛丁堡藝穗節,如此享負盛名的一座山,總想能夠翻一次。參與藝術節大多需要遞交節目計劃書,但參加藝穗節基本上沒有任何審批,只要找到合適的演出場地,繳付場租後經由劇院確認,在截止日期前報名便成。整個行政程序看似很簡單,但其實非常磨人,尤其在尋找演出場地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而且因為沒有當地的機構代表,宣傳也要自己一手包辦。

 

這次參加藝穗節的經驗,引發之後不斷攀山的決心。2015年挑戰台北藝穗節,看了不一樣的小劇場作品;2016年我決定重訪阿德萊德,參加阿德萊德藝穗節,但由於表演場地遠離藝穗節的中心,整個體驗比較抽離,故此場地選擇也是一個要關注的重點。

 

關於攀山,《東邪西毒》裡還有這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其實沒有哪一邊比另一邊更好,每座山都有它不同的風景,好好享受沿途的景致,必有得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影話戲」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