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皆淺薄 《五月的梅子》未熟
文︰余展豪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Wing Hei
節目︰五月的梅子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0/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成長」是個永恆題目,亦是不少創作人及其作品的起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新戲匠」系列《五月的梅子》也是一齣有關「成長」的話劇,故事主人翁剛剛離開學校並正式踏進社會,面對一個全新世界,她遇到衝擊、出現迷茫,校園中學到的,社會上彷彿用不上;昔日相信的,今日猶如已經失效,阿May將會如何自處?

 

全劇的敘事架構建立在主角阿May(蒙潔飾)一人身上,所有情節圍繞阿May而成,一開場,她停止求學的決定,造成投身社會的結果:進入雜誌社工作之後,身處於行政總裁Daisy(張雅麗飾)和總編輯陳Sir(李頊珩飾)的角力之中,前者現實、後者浪漫;另一方面,阿May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Leona(黃慧慈聲演)成功而強勢,父親(許秉珩飾)則一直從缺。

 

劇長大約一個半小時,觀眾跟隨阿May的步伐去經歷,那麼我們體會到甚麼呢?看來沒有甚麼體會到。原因為何?因為似乎沒有甚麼發生過。一開場,阿May透過留言知會母親不再進修,其戰戰兢兢的態度,引起觀眾好奇往後劇情發展,結果並無任何衝突,雙方甚至沒有任何明顯溝通,在母親安排下,阿May轉眼已經進入雜誌社工作。

 

舞台由校園變為職場,碰上奉「炒作」為王道的勢利行政總裁,又和赤子之心猶在的詩人總編輯結緣,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態度大相逕庭,阿May夾在二人之間,本來一個充滿劇力的空間,最終淪為述說個人價值觀的平台,叫人可惜,箇中關鍵仍在阿May身上。

 

面對行政總裁「無理」要求,阿May沒有太多掙扎,未能顯現她對文字的鍾愛;面對總編輯「有情」支援,阿May沒有太大感動,未能反映她對環境的掙扎;又如家庭關係方面,面對強勢母親,阿May既驚且怕;面對缺席父親,阿May似是尋找、又是逃避,當中因果,偶有著墨,卻不深刻。

 

作為故事主線,阿May由始至終沒有展示她的人生追求和目標,故此不論碰上校園、職場,以至家庭等等問題,都不能構成任何矛盾和對立,更遑論有力的戲劇行動(dramatic action)。

 

傳統分析之下,戲劇注重人和事、人與人之間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說法一直深入民心,以至戲劇理論家譚霈生在其著作《論戲劇性》中說:「這是人所盡知的原則」;倘若以此眼光審視本劇,《五月的梅子》則有不少完善空間,其中阿May的描寫刻劃尤其重要,皆因主角愈是空洞蒼白,劇情必然愈是乏味無力。

 

綜觀當代劇壇,不少作品強調的是猶如生活般的真實,並不刻意追求衝突,而在荒誕劇等流派之中,部分作品更強調「反情節」,幾近排除衝突,因此「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現時亦非衡量作品唯一準則。

 

個別作品主角雖然僅像「常人」一般平凡過活,日常生活甚至近乎刻板,當中滲透濃淡得宜人情之味,也讓作品非常突出,可見只要刻劃有力、佈置巧妙,言情作品也能深刻動人,以此眼光來看,本劇交出了甚麼成績呢?

 

《五月的梅子》採取傳統敘事手法,故事基本上以線性展開,中間加插回憶片段,主要情節包括同事工作交流和好友夜話談心等,角色互動愈是有趣,劇情發展愈是精彩,然而不論阿May、其父母親、上司Daisy和陳Sir,以至好友Echo(譚芷翎飾)和同事Saint(郭穎東飾),在角色塑造上都面對同一問題:刻板單調。

 

阿May單純、Daisy功利、陳Sir知性、Echo率真、Saint世故等等,仿佛每個角色都是一種典型,因此每次Daisy和陳Sir相遇,或是為了雜誌社的經營,或是為了個人待人接物,二人總是水火不容,不歡而散;每當阿May和Saint聚頭,後者或明或暗在向前者灌輸人生道理,有所啟迪,然而除卻典型性格,眾人卻無其他特質,互動難免流於表面。

 

「新戲匠」系列旨在支持本地原創劇的持續發展,除了吸納更多台前幕後加入,項目亦會公開徵求原創劇本,部分作品難免幼嫩,尚待琢磨,同時「新戲匠」也是編導及其團隊一個初試啼聲平台,透過搬演作品汲取寶貴經驗,期望《五月的梅子》的編劇梁雯雯和導演李慧心能在故事建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繼續進步。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余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