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熟的梅子──從文本看無法完成的成人式
文︰蔡雅儀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Wing Hei
節目︰五月的梅子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0/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青春是詩意的。青春是暴烈的。青春是迷惘的。青春是繽紛的。

 

誰沒有青春過?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不同的面貌,或精彩絕輪,或引人入勝。身處其中的人,想找啟發和共鳴;過盡千帆的,想借機回味和沉澱,林林總總的文藝作品都能成為心靈的出口。與生、死一樣,青春,是永恆的戲劇題材。

 

《五月的梅子》說的是社會新鮮人──酷愛文學的文藝少女楊媚(May)──從懵懂無知的大學畢業生到剛踏出社會的經歷。May縱使具文學天分,因為不想與有家庭問題的同學競爭碩士學位而放棄攻讀碩士,卻又對前路茫無頭緒,不像同室那樣早已為投身社會作好準備。於是,May在女強人母親的介紹下到Daisy的雜誌社工作。比起世故拼搏的Daisy,總編CK浪漫偏執,雖同為理想奮鬥,卻衝突不斷,夾在二人的爭鬥間,May無所適從,在種種衝擊下,悵然間經常流露對失蹤父親的思念。父親愛看星,May在採訪工作中遇到的流浪漢經常拿著望遠鏡觀星,跟她說星星的故事,成為May對父親的投射。

 

此作品是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的劇目,計劃旨在培育劇壇新人,這是編劇梁雯雯在畢業作品以外第二個發表的作品。一個人很難了解另一個人,自己也不見得容易理解,但從最熟識的題材──自身──開始,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編者容易當局者迷,自說自話。尤其是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和掙扎,一不留神便落入俗套。

 

主角May是故事的軸心,但有意見認為這樣一個完全茫然不知所以的主色缺乏真實感。此角色的塑造的確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堂堂一個大學生,沒有可能不知道寫報導必須時、地、人、事等元素,但筆者認為這個角色在現今世代是非常寫實兼普遍的,確切地反映這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好好探索自己,畢業時仍對前路一片迷茫,跟著主流走,卻又格格不入,像劇名蘊含的寓意:五月天,梅子熟了,卻未捨得掉落。最後May選擇了出走,背著背包遊歷四周,給自己一個Gap Year,體驗世界。故事的「因」和「果」套在現世代的青年人身上合情合理,但以戲劇處理角度分析,久缺了貫穿因果的細節,就像一個有破洞的網,無法展現出應有的張力。戲劇是個解決矛盾的過程,起承轉合間,透過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看著人物成長轉變,觀眾在心靈和精神上亦得到滿足或慰藉。《梅》看似是「理想」(個人)與「現實」(社會)的矛盾,但May本來對前路就沒有特定願景,只是隨身邊的事物浮遊,未有顯出個人意志的存在,也就是說連最基本的戲劇矛盾也沒有。最後May亦毫無先兆選擇出走,轉合位欠奉,與流浪漢/爸爸一席充滿詩意的對話後,故事未有賦予May經歷和掙扎的機會,就突兀地結束了。其實初踏出社會、辦公室的爭鬥可以是契機,讓主角成長,例如變得更世故或更熱烈地追逐文學夢,但編者似乎未有好好把握。由始至終觀眾看到不May或其他任何人物的成長和或轉變,戲劇亦未有帶出普世性或發掘對於當代年青人特質的洞見,未能將故事推到更高的層次。這或許是因當局者迷,同樣年輕的編者看到了身邊的種種現像,但又未能理清箇中原因或未能以想像力貫連因果所致。

 

雖說如此,此劇目有許多筆者欣賞之處。文本有不少細緻用心的地方,例如以梅子作為社會新鮮人的比喻,配合穿插劇中的中外詩詞,令劇目洋溢浪漫詩意,亦顯出編者的文學修養。May硬穿上Daisy給她的套裝,喻意May的社會人身分有形無實,爸爸和流浪漢虛實相錯等等,這些文學意象都賦予作品一份藝術氣息。製作上安排May幻想中的Emily Dickinson出現在舞台一角、營造雨點的燈光和聲效等等均有助觀眾投入劇中,是很好的嘗試。

 

好的故事應該能觀眾感動,令人得到啟發和反思;作品在內容或表達形式上能否有新嘗試是決定作品能否讓人印象深刻,以至影響其壽命的因素。各種因素環環緊扣,缺一不可。筆者期待編者能與阿May繼續一同成長,將來會出現更豐富更有生命力的文本。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蔡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