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魂》——形體劇場在看得見之外
文︰知凡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6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失・魂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壁虎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7/1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如果說《玩轉腦朋友》是一齣讓大人小孩都看得明白,有關情緒與記憶如何帶著我們成長的電影,大概來自英國的壁虎劇團(Gecko Theatre)所帶來的《失・魂》(Missing)或許就是跟成年人分享,一個有關回憶與經歷如何影響著當下自我的劇場作品。故事以一個女人為主角,她跟很多生活於城市的現代女性一樣,有著煩忙的工作,下班以後無目的地耍樂,談著看似甜蜜的戀愛,接下的婚姻看似完整卻不完滿。聽起來就是城市中的你我他,誰也經歷著急趕與燥動,但有多少人真的會去尋找能填補內心那缺口的拼圖?在故事裡主角遇到了一位類似通靈師的人物,因而她的記憶慢慢地被重新打開,她重新經驗自己的童年,重新翻開曾擁有過的願望,以及不知不覺間在內心種下的悲痛與陰影,讓她明白到當下的自己原來是這樣煉成的。

 

與劇場美學結合的形體劇場

 

儘管劇團的藝術總監阿米特・拉哈弗(Amit Lahav)曾於訪問中指出,他只是以劇場美學元素所構成的整體為一說故事的媒介,外間還是習慣以「形體劇場」為其作品冠名。從這次的作品來看,他們說故事的方式絕不是單靠著肢體的形態表達來完成,而是在動作之外,聲音、燈光、舞台均有其獨立特殊的位置來傳譯故事。從創作的開始,團隊就不是以既定的文本來創作,「為避免文字成為觀眾賴以閱讀作品的主體,我們往往喜歡將不同的語言混合,將之成為一種純然帶動演員前進的動力,例如《失・魂》就混雜了7 種語言」,副導演里奇・拉斯克(Rich Rusk)在節目的演後談中如是說。在開放的編作排演過程中,不單是演員及導演的工作,各設計師也會參與在大部分的排練過程當中,以致可以看出作品的很多地方,這些元素自然地混合於演員的表達當中,成為一個十分「有機」(organic)的,可持續改進,而非既定重複的作品。

 

以燈光為例,閃光會在正常行進中的表演突然插入,表演出角色內心其實並不融入畫面表面構成的和諧狀態;演員的身體同時回應,出現來回拉扯的動作;聲音又隨之回應;而在舞台設計方面,設計師很巧妙地用上了多個大小不一的框,讓時空能立時交錯轉換甚至重疊,在框以外即可成為全黑的後台轉換空間。凡此種種不但比以文字中心的演出表現出更有形而具體的張力,更讓整個表演的場景更立體而深刻。

 

多變流動與想像空間

 

這種與不同舞台元素糅合的視覺形體劇場大概早已不是新鮮事,例如同樣來自英國而資歷較深的Complicite,法國的Philippe Genty或是來自加拿大的Robert Lepage。相對來說,創團至今十年的壁虎劇團在這次《失・魂》的實驗中,不管是故事情節還是技術上均不算創新,各表演元素縱然合一無縫,但偏向按章處理,而非提出一種意想不到,或是別樹一格的美學語言,人物的心理或處境亦未有因著本屬開放的形式帶出更大的想像與可能性。雖不是說詩意的美學空間是在表達是次作品主題的唯一出口,但在上述提及的其他劇團的作品中,的確較能透過這類特殊的視覺形體實驗,見到一個個未知世界的視野。在《失・魂》的簡單情節下,主角回憶中的父母片段只成為一種頗為單薄的重複。儘管創作團隊表示他們沒有設下單一結局答案,希望讓觀眾自行思考想像,但那只有在最後才出現的背光燈,以至主角道出的一句「不為誰而跳舞」,好像還是來得有點過於理所當然。


(原載於2015年10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