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闌》的陌生化處理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15年8月3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灰闌 »
演出單位︰7A班戲劇組 »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日期︰16/8/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7A班戲劇組」在2010年首次改編布萊希特的劇作《高加索灰闌記》,把古希臘的背景轉換成春秋戰國的歷史,寫成《灰闌》一劇,相隔五年重演。

 

改編劇本秉承原作的精神,以戲中戲的形式探討「地權誰屬」的問題。序幕以現代為背景,因政府擱置鐵路工程,原居民與非原居民兩邊在爭論,如何才是村子最好的發展。土地是資產,但居民們生於斯長於斯,對村子有感情,不欲過度發展,以致面目全非。最終兩邊同意採納發展方請來的教授之意見,把村子發展成環保假日酒店。與原劇偏向其中一方不同,這裡可說是三贏的局面,以折衷方式滿足兩方居民與發展商的要求,卻不免加入了商業考量,發展商作為中介,是否最好的調停者?

 

序幕期間,台中掛起一幅大的紗網,隔阻觀眾的視線,直到第一幕古代故事開始,才把紗網拉起,還觀眾清晰的視野。明明是貼近觀眾,以現實內容為題的一幕,在紗網後演出,使一切因視線模糊而產生距離,似在觀看一齣現代鬧劇。那麼拉起紗網後的古代故事,是否才是更值得觀眾留心的主要內容?故事開始前,演員陳文剛擔任說書人,先作一番解說,介紹現場將以小提琴和鼓作即場配樂,合理化現代音樂在古代故事出現的可能。

 

劇中以說書人的方式不斷提醒觀眾,此刻正在上演的是虛構的劇目,而非現實情節。因此陳文剛在古代故事開始後,並未有脫下現代的西裝,只套上紗布質料的長袍闊袖,衣下西裝仍隱約可見。種種的提醒如見於動亂來臨,後面的群眾在背景處慌亂來去,陳文剛則站在台側旁觀,冷眼看著眾人可笑的走避。又如在第三幕中,古如紗(阮煒楹飾)與薛明(陳健豪飾)重遇,二人的心聲卻以陳文剛走出幕前代為說出。說書人的方式忠於布萊希特創作時刻意營造的「間離效果」,以陌生化的戲劇敘述使觀者對劇作產生距離,以疏離取替投入的方式反思深層意義。在觀眾投入欣賞情節內容時,陳文剛突兀地站於台上旁觀,迫使觀眾跳出故事,思考劇場帶出的訊息。

 

陌生化的表現方法又如服飾的安排,除了前文提及陳文剛以西裝穿插於古代場景外,群眾的奇怪裝扮也是一例。在婚禮中嬉笑庸俗的群眾一概穿著黑色的對襟古裝,但肩膀上卻以鐵線和紗網綴以奇怪的裝飾,高高隆起,既凸顯群眾的喜劇效果,也同時提醒觀眾好戲正在上演。

 

《灰闌》在場景和道具處理方面,一律以簡約為主,每幕均只有一至數件道具,如嬰兒床、士兵兵器、椅子、座墊等小道具。劇場充分利用燈光與台上空間的變化,在簡陋的舞台上建立了場景。第二幕古如紗逃避追兵而橫越斷橋時,台上便投射出一列像木橋的長形光影;最後一幕爭子,粉筆畫地成圓的灰闌同樣以光投射形成。第四幕沈成德(葉進飾)家中與公堂場景的轉換則以台上大幅背景前移或後退而簡單完成,形成小房間與大公堂的對比。簡約的舞台處理倚賴演員的動作與表情來表現故事場景,劇中演員尤以阮煒楹的演出能說服觀眾,令人印象較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