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藝術行政工作的反思
文︰陳慧明 | 上載日期︰2015年7月1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網上圖片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2015年7月

 

執筆之時,剛好完成了跟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兩年的合約。感謝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邀約擔任本月的藝評筆陣主筆,讓我正好趁此機會跟大家一起反思藝術行政這回事。

在過去兩年的工作之中,我時常思考如何提升藝術行政人員的能力來令香港藝術界能整體往前發展,也多方嘗試從藝術家的角度去了解藝術行政人員可以如何跟他們並肩同行。「藝術行政」顧名思義這是為藝術而有的行政工作,所以「藝術」先行是必然的事。曾經參加不少由世界一流藝團的行政總監所主講的講座,幾乎每一個在講座的起頭,都會說以下的話:「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人必須找到自己十分敬佩的藝術家。」一個藝團的成功很需要創作的人跟行政的人通力合作,彼此信任。我所遇過來自歐美還是台灣的藝術行政工作者,基本上都很尊重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並且熱愛藝術,同時對整體藝術生態發展有抱負。 由於藝術創作環境得到支援,自然而然地令藝術作品質素提升。

在香港,我剛加入藝術界的起初幾年,也是在這樣的教導和信念下工作,所以深深相信藝術行政人員在藝術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藝術家是我們最珍貴和重視的服務對象。可惜的是,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我見到更多的是藝術行政和藝術家之間的不信任和角力。

按照國際環境,香港現時的藝文生態,以及藝術行政工作的現況趨勢,我將在此重新審視藝術行政在香港這回事,希望引起正面積極的討論,令香港藝文往前發展,不致於裹足不前。假若你是藝術行政人員這個名詞的死忠跟隨者,敬請慎入。

由2000年加入藝術界工作開始,我一直都相信藝術行政人員是藝術家、藝團、藝術作品的最忠誠夥伴和最大支持者,也見到藝術行政人員如何向前推進藝術發展,所以我心底裡非常期望藝術家跟藝術行政人員能建立更強的互信關係,促進香港的藝文發展。然而,過去幾年間,我所經歷和見到的卻跟我以往認知的不一樣。這些事情引起我去思考藝術行政人員在香港藝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香港以外,我遇見的藝術行政工作者、藝評人、文化官員等,不論地位高低,他們大都給予成就高的藝術家極高的尊重,為mid career藝術家創造突破環境,對年輕藝術家給予極大的愛護。因此,我相信最優秀的藝術行政人員會是最懂得保護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權益的人。

藝術行政人員是專業的迷思


在香港,藝術行政人員這個角色最早出現於政府和由政府管理的藝團内。由於香港藝術生態環境和歷史的關係,絕大部分的稱為藝術行政人員的人是在政府的體制內工作,他們直接使用公帑,藝術行政可說是公共行政的理念用於藝術的領域之內。當涉及在政府內公帑運用,抑或是以非牟利機構模式使用社會資源,這都跟公共行政相關,而公共行政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道德和規範。至於一個行業是否可以專業化,也是跟道德與規範有莫大關係。在過去的幾年間,公共行政觀念崩潰,引致香港社會出現嚴重民生問題,資源錯誤分配,社會不能更全面地發展,以至發展落後於世界以及鄰近地區。在藝術界之中,我遇見過不少缺乏道德的藝術行政「人員」,他們不保護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的權益,反而剝削藝術家該得到的報酬以自肥,日常工作不履行承諾,甚至簽了名的文件可以說沒看過等等,有功便取,有難便卸,沒有盡責,將責任推卸給藝術家,或比他們低級的職員。這些不乎道德和沒操守的工作思維,根本與專業水準相距甚遠。一個以專業自居的行業,不只是單單享受高薪水以及相關利益保障,卻同時更需要遵守相關的專業道德操守。一旦違反道德操守,相關人士便會被吊銷資格。因此,根據現時藝術界的情況,藝術行政工作專業化成為藝術行政人員的想法,絕對是不符合現況,也是遙不可及的事。

 

另外,全球藝文生態正在轉變,香港藝術界要持續發展,專業藝術行政人員的概念也不合時宜。同時,我曾經跟很多負責非創作工作的業內人士交流,他們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藝術行政管理工作,但卻不接受被統一稱為藝術行政人員。由此可見,即使是藝術界之內,也不是普遍地接受藝術行政人員是專業的看法。

 

之前有提過,所謂藝術行政的發展跟政府部門內或直接由政府資助的大型藝團相關,而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手上持有大量資源,毋需正面地處理機構生存的問題,所以並無真正企業營運知識和經驗。相反地中小型藝團,要以有限的資源來營運,所要面對的挑戰和營運壓力,兩者相比之下,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曾經在商界工作多年,我十分了解一個需要積極開源節流的營運環境中,高層人員相當珍惜有才能的下屬,願意提拔有表現的中層員工,因為能幹的下屬是部門主管以及整個公司的重要資產。同時,公司的主要業務以及產品,更是一切的核心。在藝術界的環境中,主要業務和產品可看為是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行政工作是依附藝術而存在。此外,由現時的藝術界是以資助為主(正在改變中),優秀人員在工作中起的作用往往比上層或董事局輕看,更要求他們只在崗位上向上盲目順從,以致大量優秀年輕中層負責藝術行政工作的人選擇離開。

 

在過去的討論中,常認為優秀的中層藝術管理人材流失是因為薪金問題,其實主因是因為他們受到無理對待,看不見希望。這也是業內缺乏中高層的主要原因,並非沒有有能力的人接上。另外,隨着藝文發展,整體藝術界的組成是以中小型藝團為主,然而由於資源所限,中小型藝團架構非常簡單,欠缺晉升機會,有能力的藝術行政工作者流動性亦十分之低,有能力的人最後惟有轉行。然而這一批人卻是未來藝術發展的資產,誰要去珍惜他們,給他們希望呢?香港藝術界是否有能力、有承擔,要認真地培養優秀的中層人員?政府投入的1億5千萬想要培訓藝術行政人員,希望為西九(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的落成預備好有能力的人才,但以現時的執行方法,真的有用嗎?我更相信將資源放入中小型藝團,來讓藝團的工作人員,透過執行更多方面的工作,而從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或得到藝團的津貼按需要來進修,不是更有效嗎?康文署和九大藝術團內既然有特定給員工的培訓津貼,為甚麼中小型藝團不可以得到同樣的撥款呢?

 

藝術行政應該是一件事,其實很多藝術家也在做藝術行政的工作,不是特別指某一批人,而這件事應該是藝術發展的推進動力,而非阻力。我將留待下一篇文章跟大家一起思考藝術行政發展的全球趨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曾為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總經理,負責協會整體管理,包括規劃和實施方案、募資、建立本地和海外的網路和夥伴關係等。於2014年提出並成功舉辦香港首個藝術行政招聘日,鞏固行業形象。亦獲邀參與本港及海外會議,分享協會的工作及香港的藝術發展。擁有逾14年藝術行政管理經驗,曾為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辦公室經理,負責監督部門運作,並主要負責營運和發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