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懷念周凡夫先生的文化政策評論文章
文︰鄭新文 | 上載日期︰2022年5月1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周凡夫先生絕版著作書影
主題︰文化政策評論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2022年5月

 

周凡夫先生去年七月仙遊,去年夏天我重溫了他的部分著作和文章(包括少部分先前錯過的),恍如在香港演藝歷史(1970年代至2021年)的時光隧道中「深度遊」,感慨良多。這些文章資料豐富全面,分析客觀公正,觀點精闢獨到,最難能可貴是不少資料來自親身訪問該課題主要持份者(例如政策制定者),建基於周先生與對方長期建立的互信關係,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個人認為這些與文化政策、文化生態和藝術管理有關的文章,幾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仍很有參考價值,對文化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尤其具啟發性。雖然今天通過電子資料庫仍然可以找到在報章雜誌和專刊發表的文章,但他的部分著作今天已經絕版(圖書館可借閱),所以此文在懷念他的同時,也希望探討如何使這些文章的流轉更為方便。

 

周先生其中一本已經絕版的著作,是1998年出版的《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1]正如劉靖之教授在代序指出,「此文集實際可稱為《香港文化藝術政策評論集》」,收集從1982年至1996年間作者的七十篇文章,其中三十三篇屬藝術政策範圍。他也指出此書出版於回歸的港人治港年代,有助回顧過去,作為未來發展參考。劉教授認為「像周凡夫這麽專注、長期、觸及要害地廣泛論述香港文藝政策與措施的,恐怕別無他人。」

 

周先生指出原選出三十萬字,其後因經費問題,再選十多萬字出版。選錄的文章涉及整個文化藝術生態幾乎所有的範疇:論述文化藝術對社會的重要性、精緻文化與流行文化、爭取文化政策、政策制定、議員相關知識、官員視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選舉、文化藝術教育、傳媒支持、資助政策、文化場地租金和管理、節目票價、售票系統、文化藝術商品化等,反映他對每一個範疇的關注。

 

收錄的文章清楚分析九七前的香港官辦文化,對港英政府「沒有政策的文化政策」作出批評,以「不干預的高明干預」形容1981年行政局制定的文化藝術政策綱領,只集中發揮表演藝術較為表面的娛樂效應,並把有關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演藝發展局和藝發局的評論文章歸類。這些都是文化政策研究者的「必讀資料」。

 

周先生在相當多的文章後也加上了他選取文章時的感受,例如選錄1987年在《突破》發表的〈座位多了,但觀眾何來?——香港演藝界當前急務〉,他在文章後寫:「今日(1998)問題依舊,答案又如何呢?」在2022年回歸二十五年重讀此書,也正好反思數十年來有甚麽變化?老問題解決了嗎?

 

另一本同年出版的著作《音樂香港評論集》,則選出七十年代至九七回歸前部分音樂評論文章共三十萬字結集,其中少部分内容也涉及文化政策。[2]例如1982年發表〈香港邁向亞洲音樂中心的障礙〉的文章指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必須要作為百年大計來建設,整個社會都作出相應配合,追求質素的提升,才是正確的發展路向。」還有,「音樂活動的多寡,只是其中反映的一個表象,最重要是反映在社會的音樂風氣,市民、傳媒對音樂的反應,執政者對音樂所持的態度和立場。」很可惜,數十年來無論政府、撥款機構、演出團體都在狂熱追求製作/演出的數目。

 

周凡夫先生絕版著作書影

 

回歸後周先生所寫的文化政策文章並無結集,我也未有系統地收集閱讀,在此只是推介兩篇個人認為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

 

第一篇是2012年在《文化視野》發表的〈文化局?還看回歸十五年的文化生態〉[3],當時第三任特首梁振英計劃成立文化局,周先生的文章分析回歸後文化事務被政治化(無論是政府、政客、媒體和民間),「西九龍文化區成為政治魔咒」。文化行政權由地方議會(兩個市政局)收歸中央,藝發局被「邊緣化」,扼殺了民間藝團的積極性和自發性。但政府的文化政策和具體措施,基本上仍然是回歸前的殖民地英治政府的延續,龐大的官僚架構(民政事務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運作上「從來沒有一套明確的、眾所周知的文化藝術政策」,推行以「硬件」場館建設來帶動「軟件」的演藝節目。懂文化的官員和議員極少等問題。他最後倡議由「真材實學之士」制定文化政策(雖然對能產生一個強勢的文化局並不樂觀),並由專家官員執行文化工作。這篇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回歸十五年(1997-2012)文化生態的問題。十年後的今天,他提出的大部分論據仍是有效。

 

第二篇是2012年8月在「台灣省交作曲座談」文集發表的論文,題目是〈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全文接近22,000字,分為(上)與(下)。[4]他把香港的音樂創作面貌分成三方面來看:

 

「首先是新作品的創作、誕生、和發表的渠道機制,這可說是創作面貌的核心。和此一核心相關的是音樂創作人才的培養,是教育層面,音樂創作與教育的事,是音樂誕生前的事;第三便是音樂作品誕生後的推廣、傳播、交流、評論、研究及出版。然而,構成這個面貌的變化前題,卻是音樂創作自由,和音樂創作資源這兩大問題。」

 

從他的簡介可以理解這篇論文佈局之全面和嚴謹,涵蓋整個音樂創作生態。這也是典型周先生風格。以上提到的著作《音樂香港評論集》,他把所選取的文章的分類為「音樂香港舞台剖面、後面、側面、下面、上面」,清楚顯示他的評論是多角度、全面向的觀察分析。

 

周先生不但關注文化生態和政策,也關注政策的執行、活動安排的效率和效益、節目表、中文翻譯等,這方面的文章非常受到藝術管理人員的重視。他堅持長期評論某些大型的活動,例如每年的香港藝術節成效、「香港管弦樂團」的樂季安排等。這些跨年度的追蹤分析是研究香港藝術管理的珍貴資料。

 

今天新的政府文化架構呼之欲出,相信制定本港文化政策的課題會再次受到關注,周先生歷年論述文化環境和政策的文章絕對值得再次閱讀,啟迪思維和作為參考。我知道中央圖書館已經收集周先生遺下的珍貴資料檔案等,不過相信歸類整理需要一段時間。不知短期内能否有方法建構一個「周凡夫文化政策評論電子資料庫」,一方面把以上提到絕版的《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和《音樂香港評論集》數碼化,另一方面收集他在回歸後撰寫、有代表性的文化政策文章,方便公眾及研究者查閱。



[1] 周凡夫著,《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2] 周凡夫著,《音樂香港評論集》(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3] 周凡夫,〈文化局?還看回歸十五年的文化生態〉,載《文化視野》(香港:進念.二十面體,2012年9月),頁110-116。

[4] 周凡夫,〈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上)、(下)〉,載「台灣省交作曲座談」文集(2012年8月),可參閱:(上)http://www.artscritics.hk/?a=doc&id=592、(下)http://www.artscritics.hk/?a=doc&id=593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術行政人員和藝術管理教授。曾擔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秘書長、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管理實務教授。著作有《藝術管理概論:香港地區與內地經驗及國內外案例》。曾撰寫不少文化政策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