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威權下的劇場遊戲
文︰曲飛 | 上載日期︰2022年1月25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而(我們)需要繁衍後代的十萬個理由》(攝影:Edwin Chuk,照片鳴謝:巴爾劇場)
演出單位︰巴爾劇場 »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2022年1月

 

「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最該詛咒的事,就是一味沉溺於形式,而不能像那些被活活燒死的殉道者,在焱焱柴堆中發出求救的信號。」這是法國戲劇家、詩人、畫家,殘酷戲劇的首倡者,亞陶(Antonin Artaud,1896-1948)著作《劇場及其複象》(Le theatre et son double)的前言。戲劇評論家普遍認為,研究世界戲劇歷史發展時,亞陶會被視為歐洲近代史所有嚴肅劇場發展的分水嶺,以「亞陶之前」和「亞陶之後」來研究劇場發展生態。

 

香港戲劇工作者很少人願意致力研究打破表演藝術形式,努力開拓劇場上表演的新方向。故此,筆者多年以來所見,有人唯唯諾諾,有人故步自封,更加有人坐擁豐厚政府資源,心態卻只做「打工總監」。面對這些現象,筆者只好寄望年輕的戲劇工作者可以保持清醒,守住這個最後反映社會良知的舞台空間。

 

幸好在去年年底,看到一個難得的小劇場製作,讓筆者拾回一點希望。所談的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新能量」系列:巴爾劇場《而(我們)需要繁衍後代的十萬個理由》。郭永康負責文本及劇場構作、王俊豪執導,演員有黃呈欣和林子傑。據了解,演出以「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取代傳統戲劇的敘事方式,模糊表演和現實的界線,把思考延伸至語言、文字和資訊的不確定性,側寫資訊爆炸為社會帶來的危機。

 

《而(我們)需要繁衍後代的十萬個理由》(攝影:Edwin Chuk,照片鳴謝:巴爾劇場)

 

當筆者看到這個冗長的戲名,第一個反應就是「偽命題」,因為沒有人會用那麼長的文字去表達一個簡單訊息──要生仔!加上藝術團隊成員有「藝君子劇圑」藝術總監黃呈欣、編劇郭永康,就更加確定作品必定是「借題發揮」。果然,有觀眾散場之後在社交媒體留言:反感、煩厭、尷尬、睇得好唔舒服、差點要中途離場;也有觀眾認為參與了一場獨特的舞台實驗、睇得過癮。總而言之,個人認為這齣作品充分反應出小劇場精神,就是要嘗試打破約定俗成的觀演經驗,努力開拓劇場上表演的新方向。

 

演出文本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觀眾在進場前必需要透過自己手機掃瞄電子問卷,填寫後給藝團工作人員查閱,內容主要是個人資料及居住地區,其後每位觀眾獲派發一個能夠發光的襟章,觀眾在演出過程中不時要按下發光裝置表達立場。演出首部分,演員黃呈欣和林子傑以個人身分亮相,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打成一片,演員(角色)透過互相取笑,營造輕鬆快樂氣氛;第二部分是用較為科學化的理論,講解生育的重要,氣氛開始嚴肅認真。

 

說實話,這兩部分對於筆者來說毫無吸引力,首演當晚,黃呈欣和林子傑的心理質素以及執行力都是一般,導致未能充分發揮出類似「相聲」的喜劇效果。到了第二部分時候,編劇所選擇的資料對於筆者來說完全是「舊聞」,毫無新視野,正當開始如坐針氈,有意思的第三部分就展開,也是這個作品的主題思想──選擇的責任。

 

兩位演員會「先禮後兵」給觀眾說明,若是不同意生育的重要性,已經不再是「自己人」,就會行使場規的權力請他們離開劇場,不能再繼續觀看(參與),剎那間現場氣氛變得繃緊,所有人都要面對「去留問題」。有觀眾選擇即時離開!餘下大多數觀眾就懷著各式各樣的心情繼續,當中有好奇的、不願意的、貪過癮的、「畀」面演員的、陽奉陰違的;正所謂「離開容易,留低困難」,觀眾終於要面對選擇的後果,兩位演員突然性格大變,用盡異端邪說要信徒(觀眾)就範,過程充滿威權,好不難受。完場後,大家都懷著複雜的思緒返回現實。

 

要明白藝術團隊成員的用心,必須要了解一些背景。首先是負責文本及劇場構作的郭永康。2017年,他在香港演藝學院小劇場發表了《真實的謊言》,讓他備受關注,當年由鄭傳軍執導。這個劇本主要是以2013年「廣西南寧資本運作69800傳銷吸金詐騙老鼠會」為藍本,讓觀眾跌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戲劇世界,充滿反思力量。故此,郭永康對於研究「真」與「假」都很有興趣,到底我們要擁有幾多獨立思考的力度,才可以在威權(authoritarianism)下守護自己的良知,似乎是他最關心的命題。

 

《而(我們)需要繁衍後代的十萬個理由》(攝影:Edwin Chuk,照片鳴謝:巴爾劇場)

 

此外,就是關於「直面劇場」的演出形式,戲劇評論家希爾茲(Aleks Sierz) 在他的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In-Yer-Face Theatre: British Drama Today,2001)有個簡淺說法:「任何戲劇,它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這種戲劇形式源於二戰後的一種思潮──「因為存在,所以荒謬,因此反抗。」所以,反抗及威權辨證是「直面劇場」目的。可是,現今社會有能力又願意反抗,及與威權辨證的觀眾可謂鳳毛麟角,所以,藝術團隊成員精心設計了一個「異端」氛圍,讓觀眾感受「小圈子」的威權。

 

要成功達到預期效果,必須要掌握幾種元素,例如根據「心理動力學模型」(psychodynamic model)指出,個人選擇參加是為了潛意識的心理需求。導演必須要知道大部分觀眾留下繼續觀看的誘因;此外,就是要讓演員表達出威權領袖的性格,例如壓抑觀眾的理性思維能力,並使他們喪失為自己作出最佳利益選擇的能力。最後就是透過劇場行為、資訊、思維和情緒四個方面入手,讓觀眾感受到某類型的威權形式:

 

  • 行為控制

  集體思維高於個人。

 

  • 資訊控制

  使用謊言,包括控制消息、歪曲資訊。

  將非我族類變成對壘的局面,由主持人決定誰可知甚麼。

  鼓勵觀眾互相舉報,成立相互監督制度。

 

  • 思維控制

  使用特殊語言代替常規的思想表達。

  壓制思考,只容許「好」及「正確」的想法,否定批判、理性想法以及建設性的批評。

 

  • 情緒控制

  使觀察的感受受到控制。

  使用過大的情緒波動來控制人。

  對離開劇場觀眾杯葛。

  離開劇場即屬墮落。

  離開劇場即有災禍。

 

當觀眾感受和見證到以上種種,就自然會問「我還可以選擇嗎?」、「我要對自己選擇負責任嗎?」、「我可以反抗嗎?」

 

還是,逆來順受,自我安慰地說:「不要緊,好快完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劇評人、藝術文化評論員、藝術活動策劃人。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香港戲劇協會成員、IATC(HK) 劇評人獎及香港舞台劇獎評審委員;網站訪談節目《藝術有時》主持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香港小劇場獎創辦者兼召集人;101arts.net藝術新聞網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