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港芭」事件
文︰顧左右 | 上載日期︰2014年1月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攝影:Colin Lam
演出單位︰香港芭蕾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去年十月上演的《紅樓夢-夢紅樓》,是「香港芭蕾舞團」2013-2014季度最重要的演出,也是2013年「香港舞蹈節」的開幕節目,不經意成為該團,甚至本地藝術文化界今年最矚目,見報率最高的製作之一,可惜備受注目非關藝術水平,而是因為一段十二分鐘的錄像片段於首演後被抽起,引發政治審查、藝團自我審查、政府監察機制等種種問題,而傳媒、文化藝術圈的反應等等,都頗值得探討。

 

個多月來,傳媒罕有地鍥而不捨跟進事件,《明報》多天以頭版報導,久違了的傳媒監察功能再次起動,但也凸顯了現在記者對文化藝術界認識的不足,對於藝團的歷史或現況所知甚少,以至相當倚靠採訪圈中人來建構論點,但採訪對象蕪雜,至令討論失了焦點與方向。西九文化區正式動工,香港文化產業即將進入新的紀元,傳媒若不及早訓練一支文化新聞的團隊──不管是採訪新聞還是報導文化活動──屆時就可能無法應付更為頻繁與複雜的文化活動與新聞的消息。幸好近年網上媒體開始活躍,「獨立媒體」、「101藝術新聞網」,以至「主場新聞」的出現,或可以填補印刷媒介的缺口。

 

傳媒的不斷跟進,令大家對事件有更多的了解,真相呼之欲出,矛頭直指藝團自我審查及董事局權力過大。公眾逐漸了解到藝團雖然由政府資助絕大部份經費,但董事局的權力原來並無制衡的機制,引來公帑運用監管不力的批評。

 

有文化界人士要求政府介入調查,甚至認為民政事務局應該監察由該局直接資助的九個藝團董事局管理及組成部份。要求政府直接介入藝團事務,怎樣看都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坦白說,誰不擔心有一天政府要干預藝團的運作與創作?因為如何劃監管這條線,看來並不容易。而且,藝團畢竟是獨立機構,董事局組成架構及監察機制亦有明文規定,藝團與政府之間由合約規管,只要藝團沒有毀約,政府其實沒有理據介入調查。

 

但政府的不干預藝術自由的理由,其實也有點擋箭牌的味道。每年資助千計中小藝團的藝發局,對資助藝團有獨立的評核制度,以作日後資助的參考;而年度總經費遠超藝發局年度經費的九個旗艦藝團,由藝團自我評核,沒有一套獨立評核機制,變成了一堆觀眾人次及票房數字。這也是文化界人士趁機要求政府一併檢討九個團監管機制的原因。要有效監察藝團,還該由獨立及專業人士評核藝團的發展,創作水平及視野。政府根據評核報告建議審核及調整資助額,這樣才對藝團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其實藝團捍衛藝術自主最堅固的堡壘,應是身為藝團之首的藝術總監,這可說是藝團天生已定的平衡機制。但這次事件,「港芭」對刪掉錄像的解釋前後不一,藝術主管並未顯出一個強烈的捍衛藝術創作自由的姿態,那才叫人最擔心。而且,因為這次刪去錄像的事件令大家反而忘記了對創作主體水平的評論,也是十分可惜的。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顧左右